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特貿三開發規模嚴重縮水?

圖片來源:截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文:Claudius

南高雄最大開發案特貿三,近期進入環評階段,但和先前公布資料相比,開發規模明顯大幅縮水。

北基地的興富發先前不同版本中,屢經調整,最高版本為約 51 層 230m(不含屋突),目前最高棟送審規劃為 41 層 180m。

南之北基地的星紀元(國揚+台壽保),最高版本為 55 層 216m(不含屋突),目前送審規劃為 48 層 189m。

根據先前了解,北基地減少了 30% 的移入容積,南之北基地或許也有類似狀況。

但雖然開發規模明顯消減,但由於建築配置仍是雷同,例如北基地仍是六棟蓋滿的設計,因此對風廊遮蔽等問題來說,其實差異不大。

反倒是若都審能在容積不變下,要求減少棟數,降低建蔽率,對於環境影響、視覺通透性來說,應該更為友善。

開發規模的降低,一方面可能是都審方面的要求,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則是由於建築成本上升,加上開發有期程限制,開發商不願意追加投資,因此只好消減規模。

這當然也會造成市府分回面積等比率下降,以及未來進駐產業(商辦部分)規模降低,這是比較可惜之處。

事實上我們和市府相關局處接觸時,也發現幾個問題:

  1. 市府還不確定分回來的樓地板要做什麼:
    市府、台電目前僅規劃分回容積要單純做為商辦出租、或是遷入部分自有單位。但對於更具戰略性的產業思考,例如透過公部門握有 A 辦產權的優勢,規劃 MICE 產業、吸引學術研發單位、或是媒體進駐,這部分都還沒有方向。然而,相關產業需求可能要在建築階段就先做設計,如果市府都沒有想法,或是沒有預留改造空間,那也都限制了未來的可能。
  2. 各方並沒有野心讓「特貿三成為本身有吸引力的景點」:
    這樣講比較抽象,但我的感覺是,和市府、開發商討論過程中,大家比較會擔心的是高雄商辦市場租金偏低,企業需求較弱等問題,因此在投資上設定保守,並且因為要趕快滿足合約需求,因此也不想做太特別的設計,蓋出一團看起來像廠辦的建築也無所謂。也就是公私部門都不存在透過做好設計,同時努力招商,來提升特貿三價值的想法,對於這個高雄水岸核心地段來講相當可惜。
  3. 市府周邊計畫尚未跟上:
    亞洲新灣區在陳其邁市長上任後,有了很大的新動能,包含 5GAIoT 園區的引入,亞灣 2.0 計畫的提出等等。然而,周邊都計通盤檢討尚未完成,目前在交通(特別人行動線、軌道轉乘串連)、土地利用類型、水岸利用等規劃上,都還沒有更完善的計畫。據我所知個別局處已在規劃,例如交通局想的較遠,但跨局處的整合尚未明確。

我一直認為,特貿三應該是會改變高雄面貌,甚至設定「高雄中心商業區」意象的一個核心案子,近期我們也會比較多這方面的討論,也請大家一起來關心。

圖片來源:截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