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基進專欄》社會韌性系列三:強固能源電力韌性網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臉書

台灣缺電嗎

近幾年來,台灣經歷過數次無預警大停電,每次停電都引發社會諸多民怨。其實台灣的問題並不是缺電,而是區域電網不平衡,造成「北部很缺電、中部不缺電、南部超多電」。台灣基進認為,這是台電與國民黨執政時期長期以來「南電北送」區域不平衡的能源結構的影響。

「南電北送」區域不平衡是國安問題

台灣電網長期有著「南電北送」的扭曲現象:興達電廠的煤在高雄燒,電網卻是全國協調使用。

據統計,2020 年全年度高雄共發了大約五百億度的電,其中兩百多億度都為支援北部之用。電力轉送的過程每年造成的耗損約達一百億度,不僅在電網配置上無法靈活調度,一但中國攻擊任何一處電力輸送節點,所造成的大規模停電,極有可能讓台灣社會陷入混亂。

而近幾年,包括 2017 年大潭電廠天然氣輸送不及、2021 年興達電廠因事故停機、2022 年興達電廠因操作人員失誤,皆導致全台用電危機,凸顯台灣電力供應長期仰賴南電北送的困境。

台電於 2022 年 9 月 15 日公布 10 年「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以全面提升國內電網面對突發事故的因應能力,我們樂見其成,也會持續監督追蹤台電的執行進度。

供電節點不足,有電卻送不進去。

做為供電節點的超高壓變電所,是區域電網減壓的關鍵。

台北市有 22 件大型供電計畫無法順利核可供電,影響北捷、電動巴士等設施的發展進度。原因在於負責將電力輸進台北市東部的「汐止超高壓變電所」利用率已達臨界點,再核准大型用電申請就可能超載。台北市送電能量已達極限是事實,必須新設超高壓變電所,才能輸出更多電力,解決港湖地區送電壅塞的問題。

港湖區是台灣資通訊科技的重鎮,一但發生供電危機,將會影響到全台灣的通訊安全。台電預計在內湖與松山交界興建的「松湖超高壓變電所」,過去延宕逾 10 年無法動工。2023 年 5 月,松湖超高壓變電站最終核發建照,預定 114 年完成臨時變電所、118 年多功能變電所全棟完工。然而,其他都會區與工業區是否也面臨供電節點不足的狀況?

台灣基進主張

  • 建立區域電網,提高電網韌性,降低一區斷電全島斷電的風險
    當務之急,應該是增加中北部電力供應。北中南三大燃氣電廠建設案,應盡速完成,北部三接送大潭、中部中火換燃氣、南部興達換燃氣,讓北中南都能確保電力供應無慮。唯有建構區域電網平衡,並落實「在地發電、就近使用」的精神,透過分區電網的「防火牆」,保障全國經濟與國安影響,才是打造台灣安全供電的根本解方。
    此外,電網就像物流系統,負責將電力即時送到用電端,但從發電端到用電端的路途中,只要有任何一點因惡劣天候、線路過熱、動物誤觸設備等原因故障,甚至中國攻擊,都可能造成區域性的跳電或停電。
    理論上,必須隨時準備好替代路線或支援供電方案,這就是所謂的「電網韌性」。台電應全面盤點各都會區、工業區的電網健康度,並持續與當地居民溝通,增建區域電網的供電節點,確保電網韌性。
  • 設置獨立電力監管機構,檢討台灣電業現況並建立監管機制
    美國在 1965 年東北大停電事故後,就成立北美電力可靠度委員會(North American Electric Reliability Corporation;NERC),用來監督美國電力事業, 設立電力系統運轉標準、提出未來十年供電計畫,以確保供電品質穩定,更具有開罰的權責。
    2021 年、2022 年兩年間,台灣經歷了三場大規模停電,而引發停電的電力問題,大多都是老生常談,其問題在於台電一手掌握著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的權力,卻沒有機構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台電目前雖然是單一的電力事業,但隨著能源轉型與電力市場開放後,獨立電廠將陸續進入台灣市場,這時候就需要第三方機構來監督電業。

行政院經濟部於 2023 年 3 月 15 日成立「電力可靠與韌性推動管理辦公室」,算是踏出了第三方電力監管機制的第一步,其工作目標是通盤檢討與查核台灣現行電力可靠度、加強電網韌性以及風險管理,並漸次轉型為台灣版的 NERC。

台灣基進呼籲,「電力可靠與韌性推動管理辦公室」應儘快進行台灣電業的通盤檢討、建立胡蘿蔔與棍棒並行的監管機制,並擬定時間表,落實能源轉型與強化台灣能源韌性。

且應定期向社會大眾報告,成為可信賴的第三方監管單位,成為台灣永續發展的關鍵後盾。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臉書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