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基進專欄》社會韌性系列二:強固網路通訊韌性網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臉書
2023 年 8 月,台灣基進接獲陳情,太平島當地官兵至今無 4G 訊號可用,通訊品質不良,傳輸速度極慢,無法正常用 line 溝通。使用強波器接收的中國移動漫遊等中國訊號卻比中華電信方便又快速,官兵開始紛紛開始利用中國訊號上網。邊防官兵用敵人訊號上網,不僅是嚴重的國安危機,也突顯了離島網路基建窘迫的困境。

離島通訊基建不足,邊防官兵被迫用中國訊號上網

據報載,早於 2017 年中華電信及 NCC 即已承諾會在東沙、南沙鋪建 3G、4G 基地台基礎工程,然而根據中華電信官網全台行動網路鋪設狀況,僅東沙已有 3G 以上的行動訊號,南沙則仍一片空白,只有最基本的 2G 通話基地台設備,官兵與台灣本島聯絡無門,被迫使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
NCC 回應,自 2017 年起已有 4G,只是頻寬太少,原因是中新2號衛星傳輸能力有限,頻寬主要已用來支應軍事設施,能給官兵一般聯繫使用的頻寬只剩 2-3 MB。等同承認太平島雖表面上有提供 4G 通訊,但實際上不堪使用。且中新 2 號乃於 2011 年發射,壽命為 15 年,也就是說最遲再 3 年,2026 年就須除役,離島通訊可能再次陷於真空狀態。

中國正透過灰色地帶衝突戰略測試台灣網路通訊韌性

截至 2023 年 4 月止,台灣國內海底電纜在最近 6 年內共故障 29 次,損壞原因大多為中國船隻所致。例如:靠近淡水海域的海纜,容易被中國輪船下錨損壞,馬祖附近海域則是被違法越界捕撈的中國拖網漁船損毀。
近年中國抽砂船又頻頻在馬祖附近海域盜採海砂,抽砂船具有強大吸力,加上刀片攪動海床,影響海床範圍至少深達 10 到 20 公尺,不僅能輕易破壞僅埋在海床下 1.5 到 2 公尺的電纜,還導致海岸線後退、海底地形迅速變遷,侵蝕台灣海岸線,對台灣造成海巡資源、自然環境和海纜網路系統等損耗。
儘管中國始終否認,這些漁船和商船的破壞行為,背後有官方授意,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直接證明中國是蓄意破壞台馬海纜元兇。而這正好是中國的意圖:通過灰色地帶行動,便能不費一兵一卒地干擾台灣的經濟民生。只要不動武就不必付出代價,同時還能達到打擊台灣的效果,顯然這比開戰還要更有用。

台灣亟需海底電纜以外的備援網路通訊系統

離島駐軍的通訊網路無法順暢使用,反而要利用中國訊號,暴露了離島網路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中國船支有意無意地破壞海纜行為,則嚴重危及了台灣的聯外網路韌性。上述兩個例子都說明了台灣網路通訊其實比我們想的還要脆弱。
目前全球大約有 300 條海底電纜,負擔全球 99% 網路流量。海底電纜是台灣作為海島國家聯外通訊的重要命脈,本島有 14 條國際海底電纜從淡水、八里、頭城、枋山等 4 個海纜登陸站登陸,將台灣連上全球光纖路網。
根據過去資料顯示,中國侵台手段之一,便是切斷海底電纜,藉此來阻斷台灣聯外網路,讓台灣成為一個網路孤島,島內消息無法第一時間傳向海外,進而拖慢友邦來援速度,為解放軍侵台爭取更多的時間。
北約早在 2019 年,就已提出海底電纜的戰略價值。美國則於 2020 年發起乾淨網路(Clean Network)計畫,欲剔除網路中的所有中國因素,以確保從電信運營商、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商店、雲端系統,一直到海底電纜,所有網路數據都不受中國監控。
因此,發展聯外海底電纜以外的第二種網路通訊系統,讓台灣在海纜遭到破壞後,仍有備援系統供政府、軍隊、警消單位緊急通訊,乃至於讓民眾得以維持日常通訊,就是網路通訊韌性的具體作為,也是台灣目前亟需完備的項目。

台灣基進主張

從馬祖海纜問題,再到南沙太平島被迫用中國 4G 漫遊等問題,暴露出台灣對資訊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毫無準備,無論是 NCC 或數位發展部,都應該用國家安全的角度,盡快發展台灣的低軌衛星通訊網路,而非用民生消費電信使用的角度,來做政策的規劃執行。
  • 加強外離島關鍵基礎建設,加緊建置低軌道通訊衛星系統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軍大幅摧毀烏克蘭通訊基礎設施,聯合國曾指出,至少需要 17.9 億美元經費,烏克蘭才能完全修復電信通訊系統。在戰爭初期,馬斯克旗下 SpaceX 就迅速開通 Starlink 星鏈服務,提供烏克蘭超過 2.5 萬組設備進行網路傳輸,不僅軍方能用其進行聯繫,也提供烏克蘭民眾作為對外聯絡管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亦利用網路視訊,在英國、美國與加拿大等國會發表演說,成功爭取國際支持,對內也能穩定民心,凝聚民眾抗敵意志。藉此,我們就能知道網路通訊系統在戰爭如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2023 年 2 月先後發生的兩次台馬海纜斷纜,影響馬祖地區民眾通訊服務,確實有讓政府意識到衛星通訊的重要性。對此,中華電信的緊急應對措施是「微波備援系統」,可將網路通訊速度提高到 3.8Gbps,民眾通訊軟體傳送文字、圖片都沒問題。數位部則推動兩年期的「低軌道衛星概念性驗證(PoC)計畫」,優先在馬祖等離島進行驗證,確保緊急事件發生時仍可以順利通訊。同時,國家太空中心也已啟動第 3 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規劃案,預計 10 年投入新台幣 251 億元,實施至 2028 年,以因應近期低軌通訊衛星布陣、商業化的快速變革。為了達成「用國產火箭發射自製衛星,擁有國產地面設備和自己的衛星星座」的目標,太空中心將研製兩顆低軌通訊衛星,預計 2025 至 2026 年完成發射,規劃 2026 年後再發射四顆,共六顆做「小星群」的技術展現。
  •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應尋求星鏈計畫以外的低軌衛星合作方案《彭博社》7 月曾指出,台灣政府一直在全球尋找低軌衛星系統合作廠商,為可能發生的斷網情況做準備,台灣便曾與 SpaceX 在 2019 年有過試探性的商談。然而,SpaceX 方面希望台灣政府官員修改電信相關法規,該法條規定,所有電信合資企業的本地股權至少要占 51%,換句話說,便是外資不得超過 49%,SpaceX 則要求持有 100% 所有權。綜觀 SpaceX 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與中國的深厚商業關係和過往的親中言論,若將台灣的低軌衛星通訊系統,全權交由其管理,可能有國安方面的疑慮,最終導致台灣與 SpaceX 的談判破裂。SpaceX 隱含中國因素,讓台灣政府有所顧忌,而國際上仍有其他低軌衛星營運商。數發部便正在與英商 Eutelsat OneWeb 洽談,並表示 OneWeb 的低軌衛星預計2023年底將覆蓋範圍擴及全台灣,台灣境內也將有 700 個衛星通訊測試點。
台灣基進樂見政府有積極布建高韌性通訊網路、發展自製通訊衛星網的企圖心,呼籲政府要掌握發展進度,逐步完成台灣境內的衛星通訊網,提高網路通訊韌性。
台灣基進也期待可以進入國會監督計畫進度,共同完成自己的衛星通訊系統自己造的太空宏願。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臉書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