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嗎?若沒聽過,並不是您的問題。按照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業務中長程規劃暨監測指標建立方案,文化部應該要在 2026 年之前徹底完成「『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
但距離 2026 年只剩下兩年又兩個月,中正紀念堂園區目前仍停滯在耗費鉅額補助、參觀人次不多的「民間競圖」等種種活動發包。
活動宣傳效益不彰,對於參與競圖者來說固然是一種打擊,但更重要的是,負責園區轉型的文化部從來沒有勇氣闡明這些補助給民間單位去執行「轉型活動」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以「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為例,這是由台灣現代建築學會、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三個民間團體主辦,文化部補助的活動。
然而,文化部從未明說,這類民間活動跟實際政府政策的關聯是什麼;更矛盾的是,如果「中正紀念堂」空間轉型確實是政府責無旁貸的施政要項,怎麼文化部會只是「補助」而不是「主辦」呢?
2007 年,陳水扁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自由廣場」,首度將蔣介石的名字從他這巨大、華麗、陰森的陵寢上拿掉。2009 年,馬英九執政,立即改回「中正紀念堂」,足見紀念、崇拜、以憲兵看守蔣氏家系象徵,對於特定族群來說有多麼重要。「中正紀念堂」的保留、蔣介石銅像的保留,是「統派共識」。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 11 日回應同屬行政院編制內的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專案小組成員投書,表示已設置常態化的轉型正義會報,並推動「轉型正義五法」,其中國家檔案法、政治檔案管理條例、不義遺址條例版本已完備。更設有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規劃,包括空間改造,但「仍在尋求最大共識」。
我們在 9 月 7 日「台灣大普渡」活動上已鄭重提出,中正紀念堂空間轉型與「把蔣介石塑像先行移除」可以並行,不能用前者拖延後者;並且主張只要 2024 進入國會,必然立刻移除蔣介石銅像。
為什麼我們不覺得需要「尋求最大共識」?因為「中正紀念堂」轉型之所以滯礙難行,是因為數十年來整個台灣社會都小心翼翼的去遷就那些僅佔 8% 到 10% 的統派,媒體也不成比例的揭載他們的新聞、意見、評論,而讓佔比接近 50% 的台獨支持者長期以來被貼標籤而且噤聲。
這造成了關於台灣主體性以及轉型正義的沉默螺旋效應,反對最大聲的人,並不是意見多數,但我們卻每天都在試圖「用愛感化」、「用耐心等候」這些統派,妄想有一天他們會理解當年受難者的痛苦與委屈。
在我們耐心等候的過程中,民主受難見證者已成批成批的凋零,未能在此生看見正義得以伸張!「時間」也是轉型正義的一環,未能即時撫慰受難者的正義,是效果打折甚至緩不濟急的正義!
台灣基進再度呼籲:中正廟轉型不能等,銅像不可留,「尋求最大共識」,就是在被統派裹脅,就是在傷害台灣多數人民!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