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一念證三千,
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
願同弱少鬥強權。
–林秋梧
現代人看電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可是電影對以前的人來說﹐是相當稀罕的。在 1926 年中﹐台灣中南部鄉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太多的機會看電影﹐有一個叫做「活動寫真班」(後來稱「美台團」)的社運組織﹐在台灣的中南部鄉下巡迴放映電影﹐轟動鄉間的各個村落。原來﹐這個「活動寫真班」的組織﹐是隸屬於當時台灣民族運動的大本營─「台灣文化協會」下面的一個組織﹐他們以放映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影片﹐在台灣的鄉間從事文化啟蒙工作,提高台灣民眾的知識水準。參與這個團體的人﹐都是一些知識青年﹐他們以三人為一組﹐一人操作機器﹐兩人擔任「辯士」(解說員)﹐當時的電影是默片﹐需要有人從旁解說。這幾位辯士透過解說電影內容﹐來傳播新知識﹐同時也激發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活動寫真班」的辯士中﹐有一位青年名叫林秋梧﹐在巡迴放映電影時﹐很受鄉間觀眾的歡迎。他就是後來致力於台灣宗教改革的「證峰法師」林秋梧。
1903 年的今天(8 月 15 日),林秋梧出生於台南市的一個貧寒之家。
1918 年﹐林秋梧考入了當時少年學子人人歆羨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隔年改名「台北師範學校」)。
進入台北師範後,林秋梧不滿當時日本的不平等統治,於課餘時間經常與在大稻埕開設醫院的蔣渭水醫師交遊。蔣渭水和這群青年學生為台灣社會探病投藥,認為台灣人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為了提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因此,必須從事文化啟蒙工作。這就是 1921 年「台灣文化協會」誕生的由來。文化協會成立,林秋梧立即加入。
林秋梧平日在校就經常有批評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論,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之後,更引起當局的注意。校方終於利用發生在 1922 年的一次學潮事件,指控林秋梧為學潮首腦之一,將他勒令退學!距離畢業只剩一個月。
輟學後,林秋梧潛赴中國,進入廈門大學哲學系,並於廈門附近的集美中學任教。不幸因為母親病逝,又輟學回到台南丁憂。此時正是 1925 年。
1925 年正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演講活動熱烈展開的時候,抗日的民族精神日漸高張。林秋梧在辦完母親後事,又立即投入歷史的洪流中,參與文協的演講活動,在鄉間奔走呼號。這一年秋天,文化協會成立「活動寫真班」,在各鄉間小鎮巡迴放映社教電影,啟迪民智。
林秋梧原本對於佛學素有鑽研,對於當時身陷於迷信、腐化的台灣佛教早已萌生改革意圖,1927 年,林秋梧結緣開元寺的住持「得圓法師」,深獲得圓法師的激賞,林秋梧入佛門,法號「證峰」
1927 年春夏之間,林秋梧以開元寺派遣留學生的身分赴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深造。投入當時日本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的門下鑽研禪學。深造期間,為了籌湊學費,每日只吃兩餐飯,清早還要送報紙、送牛奶工讀。此時他並開始從事寫作,在《台灣民報》《南瀛佛教》《中道》等雜誌發表有關文化、社會及佛學的評論。1930 年,林秋梧自駒澤大學畢業,回到台南開元寺,並任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兼南瀛佛教會教師。
「證峰法師」林秋梧雖入禪門,但他並非出世之徒,以前參與社會運動的熱情並未稍減。相反的,「普渡眾生」的感召,使他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 1930 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激起漣漪。更重要的是,透過宗教運動,又回到社會運動的路上,他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團體,關切工農運動。為了破除迷信,他在 1930 年在台南地區與同志們發起了一個「反對普渡運動」,同年 10 月,並與同志創刊一份旬刊—《赤道報》,收載社會思想評論及文藝作品,由林秋梧擔任總編輯兼發行人。可惜發刊六期,卻遭日本當局查禁。於此可見證峰法師的入世思想。
和許多「看破紅塵」的「出家」和尚不同,林秋梧表現出一種解放的宗教觀,前引那首題為〈贈青年僧伽〉的七言絕句,說明了他這種入世的、解放的宗教態度。
這種「願同弱少鬥強權」的精神,才是林秋梧心目中「普渡眾生」的精神,才是真正「菩薩行」的極至表現。
林秋梧解釋這種「菩薩行」說:
「菩薩行,就是以活於正信的自己為基底,而圖謀社會人群的幸福,無有所恐怖的行為吧!『自利利他』就是表示這樣行動的話。所以修菩薩行的,便是社會改革的前衛份子。他們的根本目標,在於建設地上的天堂、此土的西方,使一切人類(再而及於一切生物)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描寫著這個快活的社會。」
為了建立這個快活的社會,林秋梧鼓勵大家:
「省識時潮,順應天人,鼓起四大弘願的大勇氣,站在四百萬大眾(當時的台灣人口)的前隊,把台灣島內有形無形一切的魑魅魍魎,消除盡淨的光明大路。⋯⋯怎能偏重來世的淨土,而忽略現實的台灣?」
1933 年,林秋梧手著《真心直說白話註解》一書問世。他以洗鍊的白話文,闡釋朝鮮古禪師知訥的作品,以科學的觀點,為「苦於鬼神久矣」的台灣人,重新註釋此書;1934 年,他的另一部著作《佛說堅固女經講話》問世。此書旨在提升婦女的地位,是難得的一部婦女解放的解經的書。可惜這卻是他最後的一部著作。
1934 年 10 月 10 日,正值 32 歲的黃金年華,然而這一年的秋風,卻吹得異常蕭瑟,挺拔的梧桐,竟飄滿一地的落葉。林秋梧在一場結核病中,匆匆走完他短暫卻多彩的一生。
原文出自李筱峰網站,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