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日出現第2例感染食腦變形蟲死亡個案。學者林威辰回憶,2011年接到醫院求助有1名75歲男性病患發生不明原因腦炎,他依國外經驗試著找病原,檢出國內首例染食腦變形蟲確診。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8月9日公布國內第2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案例,北部30多歲女子於7月26日發病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衛生單位疫調發現,個案在發病前曾在室內親水設施戲水。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俗稱為「食腦變形蟲」,是一種在自然淡水水域自由營生的單細胞生物,若因嗆水等原因進入人類鼻腔,會沿著嗅覺神經侵入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部嚴重破壞,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死亡率達99%,潛伏期約1到7天。
台灣首例確診個案是在2011年發現。為個案進行病原鑑定的林威辰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當時他正在疾管局寄生蟲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接獲中部1間醫院求助,發生不明原因腦炎個案。
根據後續發表的期刊論文,個案是75歲男性,就醫時有頭痛、發燒、肌肉痙攣等症狀,起初沒有腦出血或其他明顯異常情況,但後來又出現突發性抽搐與肢體無力等情況,病情惡化,醫師診斷為中樞神經感染。
林威辰說,當時醫院已驗遍常見的細菌與病毒,仍找不到病因,於是找上疾管局。自己憑著印象把所有可能造成腦膜炎的原因都試試看,想起曾讀過國外有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就從國際期刊找到檢驗方式,試著照做,果真檢出陽性。
「這種時候病患和家屬一定比誰都急,我們只能想得到什麼就盡可能做。」但驗出國內首例,林威辰不敢掉以輕心,在PCR陽性後還進一步做基因定序,並試著培養蟲體,最後果真從病患的腦脊髓液中培養出這隻變形蟲,也發現它可以生存在攝氏40度以上的水中。
確定診斷後,還要追溯病原。因為老翁喜歡泡溫泉,林威辰沿著個案發病前足跡,尋訪曾去過的SPA、溫泉等親水設施,從各個大小溫泉池、淋浴用水到引水源和排出廢水一一採檢,最後在溫泉大眾池中找到食腦變形蟲;1個月後的追蹤檢驗,也再次從大眾溫泉池、溫泉池廢水、大眾冷水池中都驗出病原。
不過,儘管找出病因,醫院也嘗試用藥治療,老翁仍在發病後25天過世,衛生單位則2度通知檢出病原的業者清消。
現職為成功大學醫學系寄生蟲學科教授的林威辰感嘆,檢測確實不容易,加上病程快速,又沒有特效藥,染食腦變形蟲後病例雖然罕見,仍然值得注意。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