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呂秋遠專欄》永不忘記戰爭的危險與準備,在每一次投票上做出正確選擇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Wokandapix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開完,習近平排除所有反對者,並且公開驅逐前任領導胡錦濤後,終於成為類似普丁、金正恩的獨裁者,沒有任期、沒有制衡者、沒有反對派、沒有權力限制。
當然,多數台灣人並不關心這件事,以為也不過就是另一個獨裁者的誕生而已,即便他的決策核心,只剩下忠誠的、唯唯諾諾的無能屬下、即便未來中國這幾年不會重視經濟發展,而是重視國家安全、即便中國未來可能出現動盪不安的接班問題,甚至導致中國不穩定。
那又怎樣?他國內政,不予置評。
不是的,這件大事的發展,一點都不簡單,因為涉及到武力犯台,也就是中國會不會以武力侵略台灣,並且在佔領台灣後,成立特別行政區。
為什麼習近平登基,會聯想到武力犯台呢?基本前提當然是台灣不願意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願意,有頭髮沒人想禿頭。中國怎麼捨得把台灣島擊沉?頂多就是把多數台灣人移到新疆成為新住民而已,基礎設施,特別是台積電,得要保留才對,不是嗎?
這叫做留島不留人。
但是,如果不願意被併吞,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現在的狀況就是如此,中國不能接受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的獨立存在,也宣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既然台灣人不想當中國人,那只能打了。
他們很想,但是很難。
因為台灣海峽。
要「轟炸」台灣很容易,一台無人機放個炸彈,就能飛到金門或馬祖,乃至於台灣本島。問題是,這叫作無聊的攻擊,離解放台灣,還有十萬八千里路要走,要解放,不是發射飛彈、騷擾外島、飛機空襲就可以的。想要佔領台灣,要派 30 萬人以上渡過台灣海峽、在台灣某地、某幾地登陸,哪有這麼簡單?
30 萬人以上(可能不夠)的軍隊要集結,還要運輸重型武器,包括坦克、火炮,還有補給(不准給我進全聯、小七、全家、萊爾富與 OK 搶劫,軍紀、軍紀、解放軍最重視軍紀!)請問,怎麼「安全」的飄洋過海來運輸?真的當台灣的軍隊與雷達都死了嗎?
集結需要時間,需要動員大量人力物力,中國船隻一旦進入台灣海峽,就成為活動標靶,一顆飛彈,就可能終結許多解放軍與裝備。更別說台灣不穩定的海象,適合大規模登陸的地點也很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都不容易;何況這種陸海空整編作戰,對於中國來說,理性的領導者,都不會選擇武力解放台灣,以免兩敗俱傷,甚至戰敗以後,動搖政權。
有人說,蔡英文總統不要挑釁,那就沒事了。姑且不論懷璧其罪,請問什麼叫作挑釁?請具體指出蔡英文政府挑釁中國的任何舉動?
沒有,一件都沒有。
事實上,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只要台灣、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有任何露臉的機會,通通叫做挑釁。
你要兩個中國,挑釁!你要一中一台,挑釁!你要稱自己是中華民國,挑釁!如果你認為,2016 年以來,都是台灣挑釁中國,你不是獨派、也不是統派,而是中國人。因為台灣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釁。
所以,從理性的角度,戰爭不會爆發嗎?當然。
誰都知道,黑水溝很難跨越,他們從來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過。可是,現在的局勢,卻有兩個隱憂存在:
第一個就是習近平的非理性決策越來越多,但是能勸諫他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沒有。現在剩下的領導班子,都是不注重經濟發展,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忠誠跟班。新任李強,不擅長經濟,沒在中央任職過,任內最擅長的是上海封城,慘虐中產階級。蔡奇,北京市委書記,擅長清理北漂的低端人口。這兩個劊子手,處理中產階級與貧民,加上習近平擅長鬥爭黨內高層人士,整個中國的命運,可想而知。
國內經濟發展,因為疫情持續停滯,黨內堅持清零,經濟完全窒息。不動產市場一片慘淡,爛尾樓到處都是,地方金融市場危機四伏。萬一,中國經濟陷入動盪,執政者想要移轉焦點,孤注一擲,倒楣的就是台灣。中國民眾已經享受了胡錦濤時期以來的黃金十年,突然要緊縮度日,當然很難接受,這時候以戰爭、仇恨來移轉焦點,就是獨裁者慣用的方式。
第二,就是台灣內部。如果可以讓台灣人自己接受一國兩制,那是最好。所以,以不同管道挹注大量資金收買台灣人,包括抖音、臉書、推特等軟體程式,以及藝人、網紅、政治人物、公關公司等,營造和平論、避戰論、台灣統一好處多等論調,讓台灣內部麻痺,或是選出支持統一的領導人,由內部瓦解台灣。
這麼做最快、最省。因為即便民意不同意被併吞,當美國想要支援台灣,他們可以拒絕;當解放軍渡過海峽中線,他們可以忽略;當解放軍進逼台北,他們可以宣布放棄抵抗,要求全國投降。
這時候,島也不留人更不留。
所以,對我們而言,每一次的選舉都很重要,因為他們是掌握權力的人,可以決定社會資源要怎麼配置,到底要不要投降。沒有人在賣亡國感,因為面對一個不理性的決策者,面臨內憂不斷,又一天到晚想要完成中國夢的人,戰爭陰影原本就一直存在。
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日常生活,但是永不忘記戰爭的危險與準備,在投票上,做出每一次正確的選擇。

圖片來源:取自 呂秋遠 臉書

原文出自呂秋遠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