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藝術家在溫哥華街頭 敘說東港漁村和移工故事

台灣藝術家吳庭寬(右)和藍雨楨(左),與東港的印尼漁工們一起投入「西拉圖拉米」藝術創作。圖片來源:中央社

溫哥華市中心街頭儼然成了屏東東港漁村縮影。台灣藝術家吳庭寬和藍雨楨策畫展出的「西拉圖拉米」( Silaturahmi )大型裝置藝術,描繪東港漁業和移工文化,串聯起台灣、印尼和加拿大獨特的三角關係。

加拿大人對台灣的印象普遍是好山好水、豐富美食,可能不清楚台灣一如加拿大,也是個充滿多元族裔文化的國度。

清真寺正對面就是道教廟宇,和平共存;廟會繞境可以聽見印尼歌曲,作為鑼鼓敲打的旋律。這是台灣屏東東港的日常,也是印尼漁工融入當地社區的現象。

多年來專注研究印尼移工族群和文化的藝術家吳庭寬對中央社說:「東港有許多印尼移工,他們在台灣土地上彼此扶持互助、包容差異,並學習與在地社會互動的精神」。

「西拉圖拉米」( Silaturahmi )源自阿拉伯文,意為「連結情誼與維繫關係」;吳庭寬說,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呈現印尼船員在台灣東港建造社群的實踐,讓加拿大看到台灣獨特的文化氛圍。

整個展覽包括漁網、雕塑、手工藝品、卡拉 OK 機等,還有一塊巨大的、藍白色系相間的防水布,民眾可以在布上走動或坐躺。吳庭寬對中央社說:「這代表印尼漁工生活的一景,因為台灣碼頭上沒有固定空間讓他們棲息

,這些漁工想聚會時會鋪上防水布,齊坐著聊天話家常

。」

這項展覽是台灣文化節活動的重頭戲之一。為了這個藝術展,吳庭寬和藍雨楨今年幾乎都住在東港,他們學習印尼語,與當地漁工們生活在一起,融入漁工們創辦的自治組織─東港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 FOSPI )。

印尼漁工們從船上的古蘭經讀聚會開始, 20 年來的募款努力下,他們建造了自己的清真寺,也靠著 FOSPI 組織連結起在台灣打拼的 2500 名印尼漁工。這次組織內成員聽聞自己的文化和故事能在加拿大曝光,無比興奮,也參與了藝術展的創作。

FOSPI 會長穆札卡( Achmad Mudzakir )說:「我知道這次台灣文化節的主題是『獨立的故事』,而獨立對我們來說,意味著要去捍衛自己的權利和生活所需,獨立也代表能自由地去表達聲音。我們衷心盼望,透過這個展覽,加拿大當地的居民,能夠更加理解台灣,以及在台灣印尼移工的生活狀態。」

東港是台灣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城鎮,自大航海時代的戎克船貿易集貨地,今日成為上千艘遠洋與沿近海漁船的漁業重鎮,「東港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描繪其產業生態。四百年的歷史交織出原住民、殖民者、移民與移工文化在此競爭、聚合出多元且獨特的海洋記憶,和加拿大有著共通的敘事背景。

吳庭寬和藍雨楨說,相信這個展覽可以讓加拿大人認識台灣在全球化與人口遷徙的變遷下,與時俱進形成的多元文化場景,品味異鄉人在台灣的共生故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