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多做多得」,閱卷教授發現,雖然多數考生都認同「多做」仍會「多得」,但也有不少人反思,這會不會是一種社會壓榨的方式。
今年寫作測驗題目提供線上班級群組師生討論園遊會的訊息,並提到日常生活中,可能常聽到「多做多得」的勉勵,或許認同,或許感到困惑,也或許有其他體會。請考生結合自己經驗或見聞,寫下對「多做多得」的感受或想法。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李清筠今天受邀在國中教育會考記者會上,分析會考寫作測驗閱卷結果。她分析今年6級分的人數較去年少,可能是「多做多得」的經驗雖然常見,但要寫的深刻不容易。許多考生很可惜,只要再多思考、論述一點點,就能跨到 6 級分的門檻。
李清筠指出,就閱卷結果來看,多數考生認同「多做多得」,但也有不少人反思「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傳統觀念,是否有「前提」存在。例如須是正向的耕耘,不能是作奸犯科;要考慮自身能力能不能負荷;以及「多做」的方法和策略是否正確。
考生選擇的題材,多從生活經驗發揮,李清筠指出,可能是題幹有所引導,許多考生以園遊會或各種校園活動分工為主題;也有很多人是寫自己的學習經驗,例如在模擬考中挫敗,但仍學會面對挫折的能力,「這可能是台灣學生最大的焦慮。」
李清筠也觀察到,今年很多考生「反面入題」,反思相當深刻。不少考生思考「多做多得」、「能者多勞」會不會是社會壓榨的一種方式。從小被師長賦予許多期待,造成沉重的負擔,如果都不懂得拒絕,「多做」的結果只是把自己壓倒,應該先把自己照顧好,再去服務他人。
心測中心今年選出 10 份樣卷,李清筠分享,其中一篇寫到中亞難民議題,提到歐洲國家打著正義的旗幟,但承接越多難民,同時也須承受更多的文化磨合等難題,未必多做就能多得。她認為這樣的取材格局、關照層面的廣闊,超過教師們的想像,讓人驚艷。
比較可惜的是,有些人可能被題幹誤導,以為題目是「我們這一班」,整個大離題。李清筠說,如果考生還是有寫到一些班級分工等情境,還是會盡量給一些分數,如果只是在介紹班上有哪些人,就只能給 0 級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