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防疫保單之亂,結果是「人人都有怨氣,個個都是大輸家」。
這波混亂之中,買不到保單的民眾罵聲連連,得知可能拿不到賠償的民眾更是跳腳;在保險公司政策反覆不定之下,一舉毀了一間大金控集團,好不容建立起來的商譽;至於立場前後不一的金管會官員,也被民眾及民代叮得滿頭包、裡外不是人⋯⋯。
然而,如果這個社會不能真正看清楚整起事件的問題源頭,並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就只會把台灣的保險市場,帶入一個更不正常及混亂的境界。以下,就是整起事件中,各個出錯環節的問題盤點:
金管會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卻管
不該管的有什麼?就是要求業者配合政策,為了百年才一遇的病毒風險,去發行什麼防疫保單。
儘管金管會的立意是良善的(有利民生),但是,該對保險精算非常專業的金管會卻忘了:防疫保單設計的兩大內容—費率及理賠金額,全都命繫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之上。政策一個轉彎,其賠率就可就是差之千里。
要知道,防疫險理賠的項目,一是「隔離」、二是「確診」、三是「住院治療」。且不需要懂複雜精算的人,都可以知道原本的精算前提,不論是隔離、確診或住院,都是要當事人,待在特別且數量有限的環境(例如防疫中心、醫院)中才算數,在在都很難讓保險公司賠率大增,但金管會卻「更改理賠定義」,搞得天下大亂。
一旦政策由「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為了避免醫療院所系統崩潰,「確診及治療全都不用往醫院擠」的政策是對的。但是,「金管會要求保險公司『比照辦理』」的決定,對於「理賠是依照過往風險值精算」的保險公司來說,就是一個不可承受的重大災難。
從保險監理及市場安定的角度來看,金管會也絕對不能「放任」保險公司有財務危機或倒閉風險。它不能只站在民眾或保險公司的任何一邊,只能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至少,金管會在要求保險公司「繼續比照防疫中心政策」之餘,也應該要想好「如何幫保險公司度過此一難關」的對策才是。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國際上,凡有巨災風險發生、有保險公司承受不住時,監理單位都得出面幫忙、協助處理並解決的理由之一。更何況,保險公司後來的困境,不就是源於金管會「比照辦理」的決定?
至於監理單位該管的,一是保險公司費率及賠率的精算是否確實(如果精算確實,金管會真的沒啥好「管」的)?另一則是了解市場銷售亂象的核心問題,以做為日後防範類似問題再度發生的準備。
但總的來說,如果金管會「老喜歡當保險公司爸媽」的監理心態不變,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及對症下藥,未來,就永遠只能面臨「被問題追著跑、疲於奔命」,又裡外不是人的困境。
保險公司錯在太相信政府
保險公司的第一錯,就錯在「太相信政府」了。不是政府不該相信,而是保險公司原本就是最擅於「管理風險」的機構,怎麼可能不知道「世上的風險無所不在」?並且相信原本的精算基礎,就一定「不可能打破」?
特別是同在亞洲地區的泰國,也才發生過兩家保險公司,因為賣防疫險後的賠償金過高而倒閉的血淋淋案例。更何況,去年國內台產防疫險之亂的殷鑑還不遠。
保險公司的第二錯在於:在市場風向已經開始有轉向的跡象時,卻不懂得「立即收手」,繼續讓公司的賠損越來越大。保險公司在政策改變、民眾瘋狂搶購時,也知道風險太大了,想要收手。但,為什麼明知精算風險已經大幅倍增、理賠金額可能山大的保險公司,卻收不了手呢?
很多專家、學者都說:這是保險公司「咎由自取」!但真的是這樣嗎?因為這些學者、專家、監理單位的人根本不知道(或有意忽視),「有些人」完全不想讓保險公司停售。
這些人,主要是保經代公司業務員,以及眾多想買的保戶。可以這麼說,保險公司(特別是中小型保險公司),已經被保戶,以及一些大型保經代公司「徹底綁架」(請見以下「銷售通路」部分)。
保險公司第三錯是:最高經營階層在未透過實際精算,了解可能金錢與商譽損失之前,就輕率地做出一些「出爾反爾」的決定。實在很難想像:這種嚴重的錯誤,居然是號稱公司治理模範生的企業,在這麼荒謬的急救章過程中做出來的。
當然,「核保按規定來」是對的,至於什麼「不許重複投保」、「必須保戶親簽」等規定,不是不可以做,但,那要事前就說清楚遊戲規則,而不是事後反悔。保險公司事後所說的理由,擺明了就是想「賴帳」、「輸不起」。之後,再被群體罵翻及各種手法戲弄,只能說是咎由自取而已,完全不值得同情。
銷售通路至今未被檢討
「卯起來賣」的銷售通路,可以說是整個亂象之中,至今未被檢討到的「背後最大影武者」。
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曾提到:除了廣大想買的保戶之外,保險公司主要是被一些不肖業務員(特別是保經代公司)「綁架著去賣防疫險」。不相信?去查查這一波各大保險公司,銷售比重最高的通路是哪些就可明瞭。
目前,除了大型保險公司,設有人數較多的業務體系外,多數保險公司(有時,連大型壽險公司都難以除外),幾乎全都高度仰賴保經代公司通路的銷售。
至於保險公司,也不是不可能被自家不肖業務員「綁架」。然而,由於保險公司握有業務員的考核權利。除非業務員完全不在意離職後,之前所有努力經營的客戶「一夕之間歸零」,否則,只要保險公司態度「強硬」一些,相對「聽話」的自家業務員,不可能選擇拿自己的生計,跟保險公司「對幹」。
保險業者被保經代業務員綁架
一般來說,各保險公司自行培訓的業務體系,由於都有一定的管銷成本。所以,只要是沒有一定業績水準以上的業務員,很難長久在公司生存而不「被離職」。但,保經代公司則不然。
多數保經代公司,是沒有所謂的「最低考核制度(當然,也就沒有基本底薪)」的。也就是說,就算業務員一年沒有一件業績,也還是可以繼續「掛」在保經代公司。至於業務員沒業績,到底能不能生活?那就是業務員自己要擔心的問題了。
因此在這段期間,缺少業績的業務員,就抓準了這波「天時(疫情升溫)」、「地利(媒體每天大篇幅報導)」及「人和(迎合客戶「以少搏多」心態)」的大好時機,四處向民眾瘋狂推銷。
根據了解,只要是工作許多年,有穩定客戶群、業績好的業務員,這陣子根本不會主動賣這類商品。理由就在於:這類保單一張的保費不過千元有找,自己原本的客戶,都已經服務不來了,哪有可能為了幾十元的佣金,而去賣這類商品?就算有客戶主動詢問,他們多半會打發客戶直接上網去投保。萬不得已之下,絕對不會主動接這些「費時、費工」的生意。
業務員全力推銷防疫保單
但是,對於缺業績、缺客戶的業務員(特別是沒有底薪的新手)來說,賣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在於佣金收入,而是「藉此獲取保貴的保戶資料,以做為日後行銷之用」。更何況,這類保單的「高槓桿理賠效果(低保費、高賠償金)」特性,有哪一個保戶聽了不心動?
老實說,保險業務員趁著疫情的話題,向保戶推銷這樣的商品,可比推銷那些保費相對高很多、不知道何時會發生風險,且容易「觸人霉頭」的壽險,或是理賠定義「落落長」的健康險,要容易個千百倍。
藉由賣這種「低保費、高理賠金額」的防疫險,業務員不只能收到不易取得的客戶名單(而且,還是全家人份的),更可以搏得客戶「真心替對方著想」的美名。
業務員哪會管這種防疫險,是否真的對客戶有所幫助?特別是對於一些貪小便宜的保戶來說,他們只要能替保戶「賺到錢」,對方就可以成為自己的「死忠粉絲」,並且還會幫忙努力推薦新客戶。
當所有業務員大軍,全力推銷防疫險保單之際,有哪一個保險公司敢說「No」?甚至在保經代公司說:「別家公司推出防疫險保單大賣,你們想要業績的話,也得推出更具『競爭力』商品」的要求時,因疫情關係而深受業績減少之苦的保險公司,有多少底氣可以把送上門的業績往外推?
然而,當保經代公司(特別是規模龐大的幾家),逐漸成為保險公司的「頭號衣食父母」,並且讓保險公司在做任何決策時,都「不得不照辦」之下,「受害」的保險公司,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不敢說。
事實上,從之前的宏泰薰衣草保單、台產防疫險、禾馨診所保險詐欺,一直到這次的防疫險之亂,都可以見到這些業務員,操作出來的銷售亂象(有助自己業績的商品瘋狂賣,卻讓會明知有財務風險的保險公司「不能喊停」)。假設監理單位真心希望國內保險市場健康發展,就不能不嚴肅正視此一趨勢的後續發展。
保戶也有賭博心態
雖然很多保戶,是以「風險意識」為由,搶在疫情升溫之際投防疫保單。但實際的銷售數字,卻100%突顯出民眾的「賭博」心態。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從台產到富邦產等,銷售名列前矛的保單,幾乎無一例外是「低保費、高賠率」來看,怎麼可能說所有投保防疫險的保戶,全都是「理性且毫無賭博之心」呢?
當然,保戶也不可能懂太多保險內容。他們也許是受到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以及銷售人員的密集攻勢所影響。只是,如果保戶那麼容易,就受到業務員的慫恿,而買了不一定絕對需要的防疫險,那麼,日後受到各種銷售人員誤導、操弄,進而賠大錢的機會,恐怕也很難避免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