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再度政黨輪替。在昨天的總統大選,執政的共同民主黨以些微的差距,敗給在野的國民力量黨。
對這個選舉結果,我憂喜參半,同時也為台灣的政局感到慶幸。
當選的國民力量黨支持美國圍堵中國,這讓我感到欣喜。落選的則是照顧弱勢的共同民主黨,這讓我感到憂慮。令我慶幸的是,台灣的政局沒有這個兩難的局面。
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分析:
韓國的政治版圖
馬克思有句名言,所有的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不管是民主或專制政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處理階級衝突,主要是富人與窮人的矛盾。
韓國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仍存在東方農業社會的傳統階級差異,財富分配呈現金字塔型,頂端是居少數的權貴,下方則是人數眾多的普羅大眾。
這次韓國大選的兩個主要政黨代表不同的階級。共同民主黨自詡為窮人發聲;國民力量黨則較偏袒富人的利益。附圖的金字塔可上下切割:上方是國民力量黨的地盤,下方則是共同民主黨的勢力。若選民只根據階級意識投票,代表少數權貴的國民力量黨永無執政機會,因為選舉一人一票,而共同民主黨的選民人數較多。問題是,選民不會只根據階級投票。除了階級差距,每個社會都還有其他的「非經濟」政治議題,左右選民的投票行為。在韓國,這個「非經濟」議題就是南、北韓的關係。國民力量黨對北韓的態度強硬;共同民主黨則相對懷柔。附圖的金字塔也可以左右切割:左邊的選民親北韓;右邊的選民反北韓。
階級對立與南北關係把韓國的選民切成四大塊:(1)左上方的親北韓富人屬游離票;(2)右上方的反北韓富人屬國民力量黨的鐵票;(3)左下方的親北韓窮人是共同民主黨的鐵票;(4)右下方的反北韓窮人也是游離票。
韓國民主化後的總統大選,勝負皆取決於「階級對立」與「南北關係」這兩個議題的消長。
文在寅當選的背景
上屆韓國總統大選,代表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勝出。文在寅的父母為北韓難民,還有家人仍居住在北韓,因此對北韓的態度寬容。文在寅成長於釜山,幼年時生活困苦。大學畢業後,文在寅成為人權律師,經常為弱勢免費辯護,也參與多種社會抗爭活動。文在寅的競選主軸就是「平權」,包括階級平權、就業平權、性別平權等。當時的韓國,貧富懸殊已算嚴重。文在寅照顧弱勢的政綱,吸引大量的年輕、女性、與低收入選民。文在寅競選總統時,美中對抗尚未成形,國際局勢相對平靜。文在寅操作「階級對立」成功,讓選民忽略「南北關係」。文在寅親北韓的態度,並未引起支持者的反感。這是他當選韓國總統的背景。
韓國政黨輪替的背景
文在寅任內,美中對抗的格局確定,但他並未掩飾對北韓的懷柔態度,曾三度與金正恩會面。外交上,文在寅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對中國相對友善。問題是,美中對抗的格局成形,文在寅對北韓的懷柔顯得進退兩難,美中兩邊不討好。韓國選民要的是更清晰的外交政策。另外,文在寅任內並未能縮小貧富差距。相反的,房價繼續飆漲,就業機會減少,薪資停滯不漲。原本支持他的年輕選民態度轉為觀望。文在寅五年的任期內,共同民主黨的「階級對立」優勢消退,「南北關係」劣勢增長。原本基本盤居於劣勢的國民力量黨,終以些微差距獲得勝選。
為台灣政局慶幸
台灣與韓國的政局有相當差異,但政黨競爭盤面類似。就「階級對立」的角度而言,國民黨代表財團,民進黨照顧勞工。就「兩岸關係」而言,國民黨偏向統一,民進黨主張獨立。
不論是「階級對立」或「兩岸關係」,台灣的政局皆優於韓國。
韓國的經濟力量集中在財閥,政商關係錯綜複雜。富人利用政治力攫取更多財富,擴大貧富差距,讓「階級對立」更加惡化。台灣的經濟力量分散在中小企業,多數商人沒有政治影響力。由於執政者不受制於財團,政策上可以照顧弱勢,避免「階級對立」的惡化。此外,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也逐漸呈現一面倒,不若韓國的「南北關係」那麼分歧。這是台灣政局的另一個優勢。對多數韓國選民而言,兩大政黨代表兩難的抉擇。可以減輕「階級對立」的政黨,「南北關係」進退維谷。「南北關係」清晰的政黨,則無力消除「階級對立」。
台灣選民沒有類似的政黨選擇矛盾。民進黨追求的「階級平等」與「主權獨立」,與多數民眾的立場相近。在這兩個議題,國民黨則完全站在選民的對立面。
結論
可預見的是,韓國政局會有長期的拉扯。雖然台灣政局相對穩定,我還有一個顧慮:國民黨遲早會垮台,屆時民進黨將缺乏有力的競爭政黨。以上是我對韓國總統大選的分析。一方面,我樂於見親美的國民力量黨上台。另一方面,我惋惜平權的共同民主黨下台。令我慶幸的是,台灣政局沒有類似的兩難局面。
原文出自翁達瑞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