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法國人愛喝也愛勸酒 不喝酒者社交壓力山大

圖片來源:Pixabay

一月國際無酒挑戰月,費加洛報揭露在法國這個無酒不歡的葡萄酒大國,不喝酒的人在社交場合常面臨巨大壓力。社會心理學家表示,他們常被認為超越社會規範,因此遭到質疑。

西方國家近年發起「一月無酒月」( Dry January )的挑戰風潮,藉此機會,費加洛報( Le Figaro )進行一則有趣報導,探討在以葡萄酒文化為傲的法國,滴酒不沾者可能面臨怎樣的社交壓力。

在法國,美酒可謂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但歐盟統計局( Eurostat ) 2019 年數據顯示,法國不喝酒者仍佔 15 歲以上人口的 23 %。

根據法國公共健康局( Sant é publique France ) 2020 年統計,法國在 34 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家中,位列第 6 大酒精消費國。無論是生日、用餐、慶祝,都是來一杯的好時機,社交場合中酒精更是不可或缺。

然而喝與不喝的選擇,卻經常成為社交場合出現的問題,連回答都需要小心翼翼。 72 歲的退休法務行政珊卓( Sandra )向費加洛報表示,她不喜歡苦也不喜歡酸,所以並不覺得酒好喝,但卻經常需要假裝喝酒,以免掃了大家的興。

她說,只要表明她不喝酒,氣氛就會一陣尷尬,避免不了的第一個問題必定是,「為什麼」。「若回答不喜歡酒的味道,大家都無法相信。從你拒絕喝酒開始,大家都會用同情的眼光看著你,好像你生病了一樣」。

社會學家戈索( Ludovic Gaussot )指出,在釀製葡萄酒國家如法國,享受美酒是一種文化。艾克斯-馬賽大學( Universit é d’ Aix-Marseille )社會心理學教授羅莫那可( Gregory Lo Monaco )則向費加洛報解釋,「不喝酒的人會被視為奇怪或不正常,因為他們超越了社會規範。他們在團體的位置可能被質疑,透過取笑、侮辱,甚至排擠」。

拒絕喝酒似乎是場未戰先輸的戰爭,因為喝酒與不喝酒者間的鴻溝太大。珊卓嘆道,「我不需要解釋為何穿紅裙子,但為何卻要解釋不喝酒的原因?」她補充說,她不喝酒是與生俱來的,「如同我眼睛是藍色,是天生的」。

久而久之,珊卓會點一杯酒,假裝在喝,如此就不需要解釋自己為何不喝酒,「每次都要解釋很累人」。策略奏效,即使酒還剩滿滿一杯也無所謂。

28 歲的尚( Jean )是法律系講師暨研究員,他也面臨同樣狀況,即使朋友接受他的選擇,但每次認識新朋友,都會有人勸酒:「來喝一杯啦,又不會死」。尤其在酒吧,他不喝酒的選擇還曾遭服務生嘲諷,並拒絕接受他點無酒精飲料。

尚說:「其他人對我杯中物太感興趣了,他們不喜歡我跟他們喝不一樣的東西,然而這又不甘他們的事。」

戈索分析,不喝酒者遇到社交困境與酒醉風險有關。喝酒等於要承擔揭露自己較不堪一面的風險,不喝酒的人因此可能被視為有秘密要隱藏,或者道德教化者。

面對飲酒的壓力,男性處境可能更艱難。戈索說,因為男子氣概與酒精的歷史連結留存至今。尚就譴責,曾有酒吧服務生跟他說,「給同性戀一瓶可樂」。

27 歲的拉斐爾( Rapha ël)也有同樣的經驗,他剛從護理師轉行加入憲兵,表示很快就在「一群邊勾肩搭背邊大口喝著啤酒的男性職場中」受到排擠。

一次歡送會上,一名老鳥因他沒喝酒保持清醒而打他,並侮辱他是同性戀。自此,拉斐爾選擇盡量遠離歡送會,慢慢成為社交邊緣人。

儘管作為美酒之國,法國酒消費量卻在過去 60 年間大幅下降。根據法國政府數據, 1961 年,每人平均酒精消費量為 26 公升,而近年該數字則降為 10.4 公升。

「一月無酒月」是 2013 年由英國 Alcohol Change UK 發起的挑戰活動,近年已成國際風潮,每年都有近百萬人加入挑戰,其目的是在年底假期後的一月,盡量減少飲酒,嘗試改變生活習慣。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