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比較台灣跟歐洲的防疫:台灣靠這三點成為世界唯一人口破千萬一個多月無境內人傳人的國家

圖片來源:中央社

1.

這幾天英國發布了關於疫苗對 omicron 的報告,從實驗室數據上看來:

施打全劑量輝瑞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也是需要 20-40 倍的血清,對 omicron 才有和對原種一樣的效果。(可以想像成以前一碗牛肉麵 100 元,現在要 3000 台票,免疫貶值的概念)

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數據轉換成疫苗的效果時,不是那麼線性的。(可以想像成每個人因為財力的差距對於漲價的感受不同)

這 20-40 倍有可能在真實預防感染上差異不大(可以想像成如果你很有錢,這差異對你不痛不癢),

也很可能就是直接沒效的意思(可以想像成你每天的預算就是 300,這一漲就是吃不起)。

所以,如果你不是很多土地的主人(疫苗免疫反應很強的那群人),那這碗牛肉麵你是只能看、不能吃的(這個變種對你可能更有風險)。

而不幸的是,目前流行病學的資料看起來,這 20-40 倍的差異更接近後者的例子。

2.流行病學的報告顯示:

輝瑞兩劑打完半年左右的效果(effectiveness),大概能減少 30% 的有症狀感染,而補到第三劑後一個月內可以回升到大約七成。

圖為BNT疫苗。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不過,這個第三劑的效果可以持續多久依然是個問號。此外,感染過的人(可以想像成打過一劑或多劑疫苗),發生二次感染 omicron 的機率也是 delta 的 3-8 倍。

而且,報告的都是有症狀感染,如果 omicron 真的是較為輕症的變種,可能無症狀感染的比例會比想像中的更高。

但最重要的是,接種過疫苗,感染後重症的比例還是很低!所以疫苗還是有很大的意義(能夠去打就去打!)

3.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早期研究的樣本數小

所以能夠多少反映到整體人口還有待更多數據的證實,再來以歐洲和英國從爆發以來的疫情嚴重程度,很多人,其實是有沒有登錄的感染、或是自己也沒意識到的無症狀感染。(定期 PCR+病歷紀錄的方式,抓不到過去“未登錄的感染”)

所以打過疫苗又被感染過的人 (可以想成是打過三、四劑疫苗),可能也還有不低的再次感染機率。

也可能因為報告裡 “沒打過疫苗族群”(拿來做比較的),可能有部分也是未登錄的感染者,這可能會導致錯估疫苗的效果

4.

因為台灣目前的防疫是世界極少數幾乎沒有境內感染的國家,所以台灣群體免疫幾乎完全是靠疫苗,跟歐美感染過的人 10% 起跳是不能比的。

除了文化跟氣候造成的差異外,其他國家的流行病學觀察,因為群體免疫的差異,很可能無法直接類推到”萬一邊境失守時”台灣的情況。

這點比較令人擔心。

5.

歐美的疫情,在疫苗普及率衝高後卻再爆發,告訴我們疫苗並非萬能,特別是在變種快速、疫苗覆蓋率高、民眾防疫行動不足的情況下,很可能很快又會篩選出對疫苗抗性更高、或是傳播力、複製力更高的病毒。

BNT疫苗。
圖片來源:中央社

6.
以荷蘭來說,在疫苗施打率逐漸提高之後,今年夏秋取消了口罩政策,除了大眾交通和部分場所還有規定之外,甚至連醫院也沒有人戴口罩。

荷蘭政府似乎認為“主要依靠疫苗的效果就可以做好防疫”,這其實是很有風險的想法。

因為荷蘭去年夏天並沒有施行高強度的防疫措施卻一路維持感染率低點,一直到十月才又突然迅速炸開。

這代表今年夏天逐漸減低的感染數,可能不完全是疫苗的效果。

7.

果不其然,今年秋末開始,完全複製去年的慘況。

其實早在八月疫苗施打普及之後,卻沒有看到病例更進一步降低,只是維持一天兩千人的感染率,這就已經暗示情況沒有想像中樂觀了。

但荷蘭政府同時卻逐步鬆綁防疫措施,甚至取消了 1.5 公尺社交距離的規定。

圖片來源:中央社

結果,一如去年的情況,十月初開始從 2000 人/天的新增感染人數暴漲到月底一天八千人,然後迅速翻倍,到十一月中一天超過兩萬人感染。

荷蘭政府只好緊急強制所有非民生必需場所下午五點關門,但一天兩萬多人的高點還是持續了三週,
十二月初,稍微降下來還是 1.3-1.7 萬人。

十月開始,這兩個月時間就貢獻了荷蘭人口的 4% 的感染數,還不包括未登錄的感染黑數,百萬人口累計感染率直接超英趕美。

相比之下,台灣的防疫真的是做的可圈可點。

8.

比較台灣跟歐洲的防疫,之前也有人在今年夏秋,以“荷蘭沒有虛偽的口罩”的主題來評論。

這個想法被臺灣部分媒體渲染報導,也引起了一些討論。

相較荷蘭現在的營業限制、對防疫措施的失控抗爭、毫無隱私可言的疫苗護照,似乎”虛偽的口罩”的言論對台灣認真有效的防疫措施有失公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樣的評論,可能沒有考慮醫療或公衛相關的資訊,作為沒有特別關心醫療議題的一般民眾,單純看街道上的景象,有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

這個不夠周全的觀點在台灣卻引起討論,最大的問題還是臺灣一部份”對防疫措施有特定立場、而不論事實真相的媒體跟政黨”,去刻意炒作符合他們利益的評論。

事實上,荷蘭的醫療院所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還沒有真正回到疫情前的治療常規,不是醫護或其家人、沒有到大醫院需求的民眾(荷蘭的健保要求一般治療一定要由診所家醫科轉診)沒有感覺,不代表第一線也是一片靜好歲月,一直都有壓力,而十二月初疫情甚至失控到荷蘭再次出動軍方來提供 Covid-19 的照護。

9.

荷蘭政府在這次疫情的作為,不管是疫苗剛開始施打的政策、人民生活限制的措施,基本上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在荷蘭施打率衝高之後,更沒有預留”疫苗可能不夠持久、變種可能導致失效”的準備。

單純靠著”不知道效力能持續多久的疫苗”(現在也沒有很清楚),就解除最低社會成本、且有效的口罩政策,甚至還解除 1.5 公尺的社交距離限制,這樣的走在鋼索上的豪賭式防疫,創造那短短幾個月”看起來如同疫情前的日常”,才是真正的虛偽。

10.

另外一點,就是台灣在野陣營一直攻擊的邊境控管政策。

不少在野政黨,一邊抨擊“讓航運從業人員能夠過稍微正常生活”的 3+11 政策,一邊卻在抱怨一般民眾無法出國旅遊,
或是一邊接受航運業工會陳情,一邊說 3+11 不夠嚴謹要強化。

圖片來源:中央社

這樣的問政相當的邏輯混亂。

本質就是”自己的方便最重要,提供服務、運貨的勞工過勞和心理問題事不關己”。規定有人違反造成破口,不代表這個規定的決策就一定有問題。

毫無邏輯的謾罵只是讓維持經濟命脈的人員必須承擔不必要的職業剝削和歧視。

11.

更荒謬的是批評完 3+11,這些政客卻開始抱怨台商要回家過年規定太嚴。

筆者這幾年旅居國外,這次回台灣也是 100% 支持現在的隔離政策,儘管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大大提升。

但出國進修、就業是個人的選擇,也就必須承擔當初的決定。而且筆者這次回國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參與公投、守護家園,那為了自己的便利讓增加台灣的風險就違背這個初衷。

台灣從小所學的教育強調 “擇我所愛,愛我所擇”,其實應該要改成 “擇我所愛,且為其負責”。

而不是應該養成巨嬰的習性,把自己的責任丟給別人。

12.

還有不少台灣政客拿國外各種量表抨擊台灣防疫不及格。仔細想想,很多量表可能根本不適用台灣的情況,因為台灣完全是規格外。

(打個比方就是台灣是龍蝦大餐,然後這些對外國的評分表卻是對蝦米的,測驗標準就是可不可以一口好隻蝦、有沒有去殼、有沒有整隻拿去曬乾,龍蝦大餐當然零分)。

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到把 alpha、delta 壓下來、清零,而且持續 35 天沒有境內感染。(考慮實驗室污染為特殊個案的話基本上快歸零 1.5 個月了)

而且這些量表標準的制定,考量都有所妥協甚至偏頗(美化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的國家數據):

”反正不可能清零,那至少來比交通跟國境的開放度“、“疫苗不知道多有效或有效多久,至少先來比一下購買了多少劑“

相對的,這些標準卻沒有把權重放在”真的會影響到封城與否的標準”,譬如”口罩配戴合格率跟覆蓋率”、”醫院 ICU 的滿載成度”、”常規醫療的受限程度”、或是”實際感染人數”等等。

台灣的國會議員,在台灣疫情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卻拿這種標準來攻擊台灣的防疫,不管是專業度或是居心都是需要民眾注意的。

13.

去年底筆者和一些荷蘭居民聊到“台灣已經沒有境內個案幾個月了”時,得到了”歐洲沒辦法用限制人權的方式防疫“的回應。

但每過幾週,去年年底荷蘭就實施了二戰以來第一次的宵禁。

而台灣不少人抨擊的簡訊實名制,在歐洲也有非常類似的做法。

因為推行疫苗護照的關係,歐盟境內多數國家,要去餐廳或任何公共場所,都需要刷疫苗接種或 PCR 證明。

而且為了避免盜用他人的 QR code,掃條碼的人還可以看到你不少個資,以方便確認那個是不是你的 QR code。

圖片來源:中央社

個資、施打疫苗的種類日期,不是公家或警政單位的私人企業甚至餐廳員工掃一下都可以獲得。

而沒有有效 QR code 的人,連餐廳內的廁所都進不去。(荷蘭衛生部長直接在記者會表示,這些民眾可以改用室外流動廁所)

所以台灣在各方面的平衡和實際的成效,是遠比歐洲的措施優良的。

14.

但台灣聚焦邊境感染的政策也是有隱憂,尤其是目前看起來農曆年的入境隔離措施可能會有所鬆綁。

考慮明年一月中很可能會有很多人回來在台過年,以現在國外疫情失控的情形,帶回來病毒的機率真的很高。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戴好口罩、避免沒必要的群聚、去打疫苗

15.

以”疫苗打完,大概 1-2 週抗體才會升高”的性質來推估

a.如果是今年七、八月以前打第二劑的人,在一月中之前就補打到第三劑,可以在過年前後達到抗體的高峰。

b.還沒有打疫苗的人,如果最近就去接種第一劑,在過年前1-3週就會施打第二劑,過年前後也會是第二劑保護力最高的時候。

c.打過第一劑在等第二劑的人,因為短時間內連續施打的免疫反應未必比較有效果,也沒有證據可以顯示第三劑在第二劑之後短短一個月內施打是否有正面效益,所以還是按照目前的規劃施打。

圖片來源:中央社

目前也無法預測會不會或什麼時候出現邊境的漏網之魚,欺騙醫護來多打幾劑疫苗很可能只是一場空,只有額外的副作用。

16.

疫苗打完,最重要的還是戴好口罩、把隔離做到最好。

因為邊境管制交給辛苦的第一線,我們就不要製造第一線額外的負擔。

特別是台灣平時的醫療吃緊狀況,本來不是歐美可以比擬的,一旦失控對於社會的衝擊會更大。

記得在疫情剛爆發的幾個月,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分享幾種防疫措施的效益,最後的結論還是決戰邊境、口罩、有疫苗就去打(當時還沒有疫苗)。

回頭來看這一年多下來,台灣目前的確也是靠著這三點,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口破千萬的國家一個多月沒有境內人傳人的案例。(前陣子實驗室感染的是特殊的例子)

在全世界疫情控制前(不管是病毒本身輕症化、預防重症的便宜特效藥、固定施打有效的疫苗),也許相關政策的鬆綁需要更多考慮。

17.

除了自己的防疫做好,我們民眾也要透過疫情期間的問政表現,認識台灣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水準和心理,對部分專業度、立場和居心都相當可議的政客提出的議案更要審慎、不隨意同意。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 Oliver Chen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