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到了研究所階段,他打趣說覺得研究所課業滿輕鬆,所以在第一年碩士就決定要唸博士班,直到他在博士班時,因為課都抵掉了,沒什麼事情做,就趁博士班空閒時間就騎車到處走,很像在建立自己的觀點。
吳明益後來去參加生態讀書會,是 5-6 個人的小型讀書班,他想起那時經過一個寂寞的階段,因為剛出幾本書,演講都沒什麼人來聽,他回想起當時覺得只有 3 個聽眾很受打擊,沒想到在台東社區大學的場次只有 2 人,一個還是下一堂的講師,最後他們就互相聽講。
吳明益談到當時台灣引進很少自然生態書籍,《沙郡年紀》是第一本衝擊他心靈的書,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比較了一些西方文學的電影,以前的文藝青年,都是從志文出版社跟電影來學習,那時候的翻譯參差不齊,有好幾個年代的中文都混在一起。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 book_author=”Aldo Leopold” book_translator=”李靜瀅” book_publisher=”果力文化” book_publish_date=”2015/03/05″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21/11/[email protected]” book_link=”https://www.facebook.com/messages/editorsbookscafe” book_link_text=”私訊欒樹下書房訂書” ext_link_1=”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667009?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111″ ext_link_text_1=”博客來訂書” ext_link_2=”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738978.html?” ext_link_text_2=”讀冊生活訂書” ext_link_3=”” ext_link_text_3=””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吳明益談起自己的教學,他現在會跟學生說,可以讀以前的文字,但不能模仿,因為每個年代的寫作語言不同,現在是寫給未來的人,要用自己的語言書寫。他舉例如 60 年代、80 年代、2000 年翻譯的麥田捕手都是不一樣的,文字的節奏也會不一樣。
《沙郡年紀》的像山一樣思考,訴說山的想法是最好山中有鹿也有狼,吳明益認為作者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散文,直到現在也還沒有人能可以給他一樣的感覺,他的文章中帶有真正的哲學思考。
提到真的有影響到吳明益的寫作,他會說是《海風下》,這本書非常特別,寫的是海岸的風景,雖然作者在大西洋雜誌中已經寫過專欄,吳明益也談及他對寫專欄的看法,專欄寫作有兩種方向,一種就會越寫越順手、越寫越覺得自己越好,另一種是越寫越害怕,因為越來越知道自己的空虛,知道讀者會厭惡自己,而他自己則他是假裝不知道。
《海風下》是用另一種寫法, 描寫動物跟撞球一樣,從一種生物連到另一種,他很佩服作者 Rachel L. Carson 的文筆,內容很多樣豐富,卻犀利又充滿責任感。吳明益很想把這種想法用在自己身上,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一開始是找他合作,但他的提案攝影團隊卻拍不出來,例如他寫雄鷹,然後再直接寫地下生物,就要有地底攝影、水下攝影,但齊柏林想拍空中攝影,所以他的腳本後來就沒用了。
而要怎麼翻新敘事才會讓寫作更有魅力?吳明益舉出最刺激他的其實是《論人性》這本書,那時台灣的大學剛好在擴張,都很有錢,老師請他們開採買的書單,強調「什麼書都可以買」,他就真的買了 10 萬元的書放在研究室。
書中對研究螞蟻有個領悟,殺死一隻螞蟻沒用,要殺死蟻后才有用,提出一個反問「人類的行為有沒有跟群體行為有關」,當時其實是很冒犯的一件事,非常冒犯宗教,書中還分屬於動物性的精神、人類神學或哲學,之中所形成的特殊理念,分別是攻擊性、性、利他主義和宗教,例如有些宗教要你捐多少錢,送你什麼顏色的衣服,這看起來是利他主義,其實是利己。人類有沒有純粹的利他主義,變成這本書的重點。
吳明益也從此開始在作品裡加入這種反省,然而像在複眼人裡面哲學的思考,是受 Edward Wilson 的啟發,他的《動物解放》中談了好幾個動物的困難,探討邊界的功利主義,一切要用功利主義、最少受害原則來看,計算殺得最少就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最少受苦原則,書中有很多案例,吳明益自己在看的時候都會跟自己對話,想別人問起自己會怎麼回答,建立自己的世界觀。
討論到愛跟基因,吳明益想到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一書中討論基因的價值,認為基因一定是自私的,書裡有兩章非常吸引他,愛不是本質,愛需要教育。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自私的基因” book_author=” Richard Dawkins” book_translator=”趙淑妙” book_publisher=”天下文化 ” book_publish_date=”2020/01/20″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21/11/[email protected]” book_link=”https://www.facebook.com/messages/editorsbookscafe” book_link_text=”私訊欒樹下書房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46673?sloc=main&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111″ ext_link_text_1=”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2=”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898385.html?” ext_link_text_2=”讀冊生活購書” ext_link_3=”” ext_link_text_3=””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他談起曾經在捷克看過動物園跟兒童樂園結合,如有些動物挖沙坑,小朋友就在沙坑玩,而汀克溪的朝聖者 (Pilgrim at Tinker Creek) 讓他感覺自己很常一陣子有疑神論。提到自然史竟然可以跟愛情結合,吳明益舉出《愛之旅》一書,來看用「愛」怎麼寫自然史,從神話時期的愛情一路寫到科學愛情,讓他讀到心曠神怡,再回去看台灣寫的愛情文學,會覺得很貧乏。
講座最後開放聽眾提問,有書迷問到如何能得知吳明益之後的講座行程,他建議大家可以多注意獨立書店的臉書跟發文,每次都會和大家分享他的不同文學旅程。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汀克溪畔的朝聖者” book_author=”Annie Dillard” book_translator=”吳美真” book_publisher=”麥田” book_publish_date=”2020/01/04″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21/11/[email protected]” book_link=”https://www.facebook.com/messages/editorsbookscafe” book_link_text=”私訊欒樹下書房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40652?sloc=main&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111″ ext_link_text_1=”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2=”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892764.html?” ext_link_text_2=”讀冊生活購書” ext_link_3=”” ext_link_text_3=””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