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掉飯粒、講話大舌頭、口乾口臭變嚴重,小心「口腔衰老」上身。口腔保健專家提醒, 40 歲後口腔功能下降,若咀嚼、發音與唾液分泌有異狀是健康警訊,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台北醫學大學與日本廣島大學口腔保健醫學科今天共同舉辦國際高齡口腔照護 AR / VR 工作坊,邀請日本口腔保健專家內藤真理子介紹口腔衰老症,與日本的預防介入措施。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 65 歲長者平均每 10 人就有 1 人患有輕度以上吞嚥障礙。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 40 歲以上口腔功能開始下降,口腔弱化都是從容易被忽略的小問題開始。
內藤真理子提到,日本有「口腔衰老」概念,是介於口腔健康與需要照顧的中間地帶,若早期介入復健訓練,可以從衰老狀態恢復;反之若長期忽視,可能造成多面向影響,如影響社交、心理與生理健康。
口腔衰老分為 4 階段,內藤真理子說,首先是對口腔健康認知降低、出現牙周病、掉牙等;之後口腔功能出現小問題,如講話發音不清、進食容易嗆咳或掉飯粒、較難咀嚼堅硬食物等。
內藤真理子強調,此階段不少人可能自認年齡不小,既然難咀嚼食物,不如選擇吃偏軟的食物,甚至覺得對消化較好,殊不知此舉反而會造成口腔功能更加降低。
周幸華也提到,唾液分泌少也是口腔衰老警訊,經常口渴或口乾舌燥,以及口臭變嚴重,也是口腔衰老警訊。
而口腔的小問題,下個階段可能演變成明顯的口腔功能低下,出現咬合不足、舌頭不靈活,也因此影響營養攝取,甚至影響社交活動;最後階段可能演變成需要照護的咀嚼吞嚥障礙,甚至失能、吸入性肺炎都可能與口腔問題相關。
「不要自認自己老了。」周幸華說,口腔衰老可以透過早期介入改善,設法避免惡化。首先,飲食可多吃原型食物,少吃精緻加工或太軟的食物,平時更要注意口腔清潔,定期看牙醫檢查是否有蛀牙或牙周病;或者也可上網看健口操影片,訓練口腔肌肉與舌頭靈活度。
為加強口腔衛生訓練,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說,院內建置完整的 AR 與 VR 教室,訓練學生照顧民眾刷牙、避免嗆咳等技能;另預計明年初將在醫院掛牌成立口腔健康管理專科,提供民眾諮詢口腔健康問題。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