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表示,2年多來秋行軍蟲防治顯現成效,沒發生嚴重影響作物產量情形,第三階段過渡期至6月底,今天起正式進入第三階段,由農民自主管理,無需通報。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指出,秋行軍蟲起源於美洲, 105 年入侵非洲, 107 年進入亞洲印度後,短時間內迅速蔓延擴散,目前鄰近國家無一倖免。
她說,而台灣的首例發生在2019 年6月8日,即成立應變小組,並宣布為防治秋行軍蟲第一階段,獲報或發現案例後撲滅處理,方式包含掩埋、焚燒、銷毀。
她並說, 2019 年6月 18 日發現本地世代成蟲,進入防治第二階段,採行強制噴藥因應。
截至今年2月上旬,防治已逾1年8個月,她說,應變小組決議3月1日起進入防治第三階段過渡期,至6月 30 日止,這期間鼓勵使用多元防治方法,政府持續補助藥劑2次,不再補助施藥工資,並加強辦理農民教育宣導及高風險田區監測調查。
因此,她說,7月1日起正式進入防治秋行軍蟲第三階段,由農民根據防治以來輔導的方式自主管理,無需通報,而需防範蟲害的作物主要為玉米(占 90 %)及高粱(占9%,主要發生地為金門及雲嘉南),鼓勵採用整合性管理措施,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維護農業永續發展。
她補充,台灣其餘受害作物為百慕達草、薏苡、小米、狼尾草、薑、落花生及水稻等,受害占比較為零星,共計9種受害作物,而防檢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 28 日,受害面積 7203 .7公頃。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