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今年掀起一片民主運動浪潮,講述台灣民主運動歷史的紀錄片在泰國意外受到歡迎。泰國民眾透過電影,從中反思自身國家的處境,也從中找到共鳴與認同。
今年邁入第3年的「台灣紀錄片影展」( Taiwan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n Thailand )由文化部駐泰文化組和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計畫、泰國紀錄片俱樂部( Documentary Club )等多所泰國專業藝術電影機構攜手, 11 月在泰國多個城市放映台灣電影。
紀錄片一向不是主流電影市場的寵兒,而政治類型的相關電影更少見於泰國電影市場,但台灣新銳紀錄片導演廖建華拍攝的「狂飆一夢」,在今年的台灣紀錄片影展中,意外地特別受到泰國觀眾歡迎。
「狂飆一夢」從兩個小人物的視角切入,記錄了 1970 年代台灣民主運動狂飆時期以及近 40 年的台灣民主發展。
泰國紀錄片俱樂部創辦人媞妲( Thida Plitpholkarnpim )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分享了她的觀察。她指出,受到泰國今年學生運動的影響,政治型的紀錄片特別受歡迎。
媞妲說,講到民主政治,泰國人會想到很遠的地方,例如美國或歐洲。但近幾年在亞洲民主運動浪潮下,講起民主,就會想到鄰近的台灣,加上奶茶聯盟( Milk Tea Alliance )的議題,對泰國人來說,民主不再是遠在天邊,「能參與、有感覺」,所以願意花錢進電影院看一部講政治的紀錄片。
泰國今年7月掀起一股學運浪潮,抗議人士甚至前所未有地觸碰了敏感的王室改革議題,從7月一路到年底,抗議未曾停過,泰國人走上街頭爭取民主,也走進電影院尋找認同和支持。
電影能夠透過簡單卻強而有力的鏡頭語言,讓所有觀影者在電影中找到與自身共鳴的經驗。媞妲說,泰國人在觀看台灣講述民主的紀錄片時,「會聯想到自己國家的處境,會很有感覺」。
也因為今年學運浪潮,泰國人開始關心政治,開始研讀自己國家的歷史,越來越多年輕人想了解 1973 年和 1976 年由法政大學學生發起的民主運動歷史,媞妲說,如果是在兩年前,狂飆一夢不會像今年一樣受到歡迎。
媞妲相當讚賞台灣的紀錄片產業。她說,相較於台灣,泰國的紀錄片題材少,願意上映的電影院也少,市場小加上還有審查制度,都是泰國紀錄片難以發展的原因;台灣的政府支持紀錄片,電影從業人員在找資金或是放映管道上,都比泰國容易許多。
除了政府支持,台灣的紀錄片題材多樣、質量好且能批評當權者,也令媞妲印象深刻。她說,台灣的紀錄片可以拍攝重要人物、可以罵政府、可以拍少數族群的議題,這些都是泰國目前難以達成的目標。
媞妲近幾年最欣賞的台灣紀錄片是導演黃惠偵的「日常對話」,導演從一個家庭出發,利用一對母女的對話,反映了社會的問題,讓觀眾觀影時可以感到很貼近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拍攝風格,是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也是泰國紀錄片從業人員可以學習的拍攝手法。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