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邊境解封 台大公衛建議檢測或14天檢疫擇一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6日上午舉行「抗COVID-19說明會」,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圖)針對世界各國邊境逐漸解封,提出台灣可行的邊境解封建議供社會參考。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建議,台灣邊境解封可採取入境檢測或 14 天隔離檢疫兩者擇一的方式,也可以檢測來輔助縮短檢疫天數,讓經濟等活動能活化。

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行抗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說明會,由詹長權和副院長陳秀熙分析最新疫情狀況。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6日上午舉行「抗COVID-19說明會」,分析全球疫情變遷及發展趨勢,並就世界各國邊境解封情形,提出台灣可行的解封建議供參。圖片來源:中央社

 

詹長權表示,3 月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都採邊境管制,圍堵雖能阻擋疫情流行,但也會讓經濟衰退更嚴峻,現在情勢已和 3 月不同,邊境管控一定會變化,如歐盟逐步解封,針對特定國家開放,台灣如要成為歐盟下一波開放國家,平等互惠和互相開放是必要條件。

詹長權提到,被動採檢只能逼近有症狀者的零確診,也就是零發病風險,只有主動採檢才能逼近無症狀或症狀前期者的零確診,也就是零感染風險,當有症狀者零確診加上無症狀或症狀前期者也零確診時,才是真正零風險。

針對台灣邊境解封,詹長權建議採取入境檢測或 14 天隔離檢疫兩者擇一的方式,選擇檢測者在機場港口進行第一次核酸檢測,檢疫第 5 天再檢測第二次,如都是陰性則解除檢疫,而選擇不檢測者直接進入 14 天檢疫,這兩者風險相當且都能有效控管。

詹長權認為台灣可仿效冰島先試驗,採入境檢測或 14 天隔離檢疫擇一,以檢測來輔助縮短檢疫天數,這樣可讓商務、科學、公益等活動得以在台灣進行;現在如空服員等行業已有彈性檢疫時間,建議更系統化推動,不要因身分或國家別產生不同作業方式,避免邊境管制複雜化。

陳秀熙指出,現在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是境外移入案例大於本土案例,即使是被認為防疫成效較佳的紐西蘭和冰島也一樣,只有台灣是境外案例逾8成,明顯高於本土,當境外案例大於本土案例時,代表社區爆發大流行機率低。

陳秀熙以台灣境外移入及敦睦艦隊的確診個案分析,發現症狀個案占 51 %,症狀前期個案占 41 %,無症狀個案占 8%;如以台灣境外個案症狀前發生率至發生症狀時間推估,每 10 萬人約有 61 人是症狀前期,每天有 27 %會變症狀個案,而每 10 萬人約有 18 人是無症狀。

進一步以居家檢疫天數來估算症狀前個案變成症狀個案的機率,陳秀熙表示,檢疫第 5 天時,有 74 %症狀前期個案會轉變為症狀個案,到第 14 天有 98 %症狀前期個案會轉變為症狀個案,現在如瑞士等部分國家已將檢疫縮短為 10 天,因為即使會漏掉一些個案,也是極少數。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