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藝人劉真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不高,但有些人會因老化而瓣膜受損,若有胸悶、心臟無力、頭暈等症狀,應就醫檢查。
藝人劉真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今年 2 月 7 日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但術後因心臟功能恢復不良,先後放置葉克膜及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後又因腦部栓塞、出血,腦壓上升得開顱手術。無奈最後仍因腦壓過高,藥石罔效, 22 日深夜病逝,享年 44 歲。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晚間受訪時表示,主動脈瓣狹窄分成 2 類,一種是因退化性、鈣化性、感染造成,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大,有多重疾病、洗腎、血脂肪過高、有動脈硬化等問題。
蕭成儀說,另一種是先天性。一般健康人的瓣膜有 3 瓣,但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者是 2 瓣,年輕時 2 瓣的瓣膜很有彈性,瓣膜開合讓血液流通的狀況跟健康人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僅 2 瓣承受壓力高,加速老化、變形,到了中年晚期,就會發病。
主動脈瓣狹窄發病的症狀通常是胸悶、心臟無力,有心衰竭狀況,也可能暈眩,隨著症狀表現不同,患者平均存活年限僅 2 到 5 年。但如果即時介入治療,存活期就會回到正常曲線。
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並不高,先天性的更是少見,但不能因為盛行率不高就忽視。如果是退化性的瓣膜損害,會從中年開始慢慢累積,如果出現心臟無力、頭暈等狀況,應看心臟內科,做心臟超音波就能及早發現瓣膜狀況。
要處理主動脈瓣狹窄,蕭成儀表示,可分成內科跟外科做法。內科是從主動脈植入支架瓣膜,取代病變瓣膜,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但後續可能得長期吃抗凝血藥物。
外科處置則是開刀修補瓣膜,使其盡量恢復功能而不需換新瓣膜;若瓣膜狀況嚴重耗損,也可利用組織或金屬瓣膜替換,後續也可能需用抗凝血藥物。
劉真術後沒能恢復心臟功能,又有腦部問題,也讓有些民眾擔心心臟手術風險。蕭成儀說,所有手術都有風險,民眾可詳細跟醫師溝通各種術式的優劣,仔細評估最適合病況、年齡的手術方式。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