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水泥廠投入節能復育 打造企業綠色形象

圖片來源:中央社

水泥廠拚轉型,力求洗刷產業汙染環境的暗黑形象。台泥首創水泥廠參觀模式,開放民眾一口氣飽覽港口、電廠與水泥廠;亞泥花蓮廠則是耕耘礦場綠化,率先喊出 20 年就可恢復原始林,為全球最快復育工法。

圖片來源:中央社

3 年前,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接掌台泥集團後,開始積極將傳統製造業導入文創與環保,在小細節上花很多心思。例如,法人說明會後贈送「台泥小豬」小盆栽,用著自家混凝土將文化涵養串連起來,被外界譽為「跨界創新舵手」。

不僅如此,張安平首創全台第一座開放民眾參觀的水泥廠,盼望將民眾拉進工廠內,用親身體驗感受水泥廠的環保節能。民眾從登上和平廠礦山鳥瞰花蓮和平工業區,到深入和平港,透過台泥的「港電廠三合一」循環基地,了解水泥廠循環經濟與再生資源利用。

台泥還特別從海外引進東亞首座大型戶外太陽能裝置藝術「和平花」,隨著太陽光線角度旋轉發電,供給台泥生態循環工廠;園區內綠廊帶由「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規劃世界唯一集合上百種鳳梨科植物的百鳳園,創造園區內豐富物種的生態環境。

無獨有偶,距離車程約半小時的亞泥花蓮廠,同樣想塑造綠色先鋒的企業形象。

緊鄰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亞泥花蓮廠,礦區座落在新城山,總面積高達 400 公頃,自 1973 年以來開採面積約 83.3 公頃。或許因位於國家公園旁,亞泥花蓮廠很早就投入綠化復育工作,開採方式宛如打造梯田般一階階往下開挖,綠化跟著一層層投入。

亞泥花蓮廠主任游象麟說,當亞泥決定要重新造林時,問題來了,因為不知道應該種植哪種植物。委託專家學者田野調查,當時專家學者從 200 多種植物中篩選出,適合花東氣候與土壤的植物種類約 80 種,稱之為「優勢樹種」;但這批優勢樹種實際栽種後,發現存活率僅一半,真正可以開枝散葉、茂密繁衍的僅 40 餘種。

游象麟進一步說,專家學者只有「認證」優勢樹種給亞泥,至於怎麼栽種都是由廠內同仁自行研究。工廠同仁多數是念礦場相關科系,就連自己也是念礦業及石油工程系,專長本來是採礦工程,因為接下礦場綠化工程,「現在我略可辨識 40 多種植物」。

在培育樹苗過程中,游象麟與同仁曾經碰過買來一批種子,培育 3 個月內卻死掉一半,他與團隊只好自行找答案,問專家、翻文獻及歷經無數考驗後,這批綠化團隊找到最佳培育方式。

在溫室將種子放入穴植管開始栽種,等到樹苗長到 20 、 40 公分,此刻還不急著移植到礦區,而是移植到盆栽,在溫室裡頭繼續培育,這段期間游象麟定義為第二階段淘汰。他說,「在穴植管第一階段,會有 1 / 10 機率無法發芽,剩下的轉到盆栽後,這個階段又會有 1 / 10 會枯掉」。

在亞泥的培育方式,必須要讓樹苗長高到 150 公分才有機會「野放」。游象麟表示,一旦樹苗長得頭好壯壯,野放到外地會快速適應,存活率自然增高,這是關鍵因素。

不僅如此,游象麟說,亞泥不是只有種植單一物種,現行共有 46 種植物培育中,放入礦區後可以多樣性混種種植,讓彼此物種進行自然競爭,大家會爭相搶奪土壤與陽光等,拚命想要長高、長大,自然可以快速造林;此外,覆土厚度至少 1.2 公尺以上,讓樹苗有更好環境發展。

這套種植原則是亞泥團隊自行研究出來的結果, 2008 年 5 月日本全國石灰石礦業協會組團來台參訪,對亞泥新城山礦場植生綠化努力與成果肯定,並刊載於日本「石灰石」會刊。

游象麟強調,種植後經過 7 年時間即可達樹冠相連,經由分析與比對, 20 年的植被覆蓋可恢復為原始林程度,是目前文獻中把裸露地恢復為原始林最快的造林法,比起當前日本宮脇生態造林法的 30 年,整整縮短 10 年就可達到原始林樣態,堪稱是全球最快的造林方式。

目前亞泥花蓮廠礦區恢復成原始林面積為 37.3 公頃,以礦廠開採歷史 46 年時間,等於平均 1 年有 1.2 公頃重新長成原始林。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