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年貨大街年味十足,但髒亂常遭詬病。在台北市政府與當地發展協會的努力下,恢復市容的速度越來越快;下一步是改進攤商品質,讓百年老街不再背負「年禍大街」惡名。
迪化街年貨大街是全台第一條年貨大街。當時政府原預計拓寬迪化街,但在地居民意見不一,計畫終止,而為挽救老街區商機, 1996 年農曆春節推出「年貨大街」,就此一炮而紅並延續至今。
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顧問陳仕哲表示,迪化街年貨大街是老街區保存運動裡誕生的台北原生節慶市集,即便通路競爭、年味越來越淡,也無法磨滅這層重大意義。但攤商品質良莠不齊、活動結束遍地髒亂,讓「年貨大街」多了「年禍大街」的標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仕哲指出,以往年貨大街都是 24 小時、直到深夜還在賣,近幾年漸漸改成晚上 12 點就收攤,且在小年夜、年貨大街結束後,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徐慶棋會親自帶隊下去打掃,徐慶棋笑笑說,「沒有自己跳下來做、光要其他人改,很難啦」。
徐慶棋說,首要任務就是提升清潔度與店家自治能力。一開始其他店家雖有懷疑,但徐慶棋很直接:「我說年貨大街完蛋、這邊亮點就少一個;但大家生意好,我生意也會好,我們就花一點心力一起來改變一下。」
陳仕哲指出,以往年貨大街在小年夜結束,清掃工作會從隔天早晨才開始,等於滿街垃圾會一路放到除夕白天,批評聲浪自然不小;近幾年則是午夜收攤後給攤商 2 小時撤場,緊接著就一路拆棚架、收垃圾,到除夕中午左右,水車就已經可以開進來做最後灑掃。
陳仕哲說,以前除夕吃完年夜飯後,他還會再到迪化街上巡巡看看,這幾年幾乎都不用,因為已經收拾得很乾淨,而就算除夕白天垃圾還沒收完,也都已經是整理過的狀態。
在攤商品質方面,由於各店家自己找合作對象,所以很難管理,陳仕哲指出,目前往「聯合招商」去做,除了邀集在大稻埕發跡的品牌,也讓有意願進駐年貨大街的廠商與在地店家媒合。
此外,促進會與北市府產發局商業處合作,讓在地南北貨店家推出常溫年菜調理包,融入迪化街特色。陳仕哲表示,近年來希望攤商多擺跟年節或迪化街有關的商品,盡量與一般傳統市場做出區隔,並把關品質。
陳仕哲表示,每年迪化街年貨大街都有 80 至 90 萬人湧入,邁入第 25 年的年貨大街的確有些地方要轉變,但初衷沒變,「現在需要的是從各個面向來進步、全新詮釋當代年節氣氛」,雖不見得每種改變都有好的回饋,但整個街坊一直在嘗試,在現代人關注的衛生安全與老街區的靈魂中,找到合宜平衡點。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