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顏擇雅批評柯文哲因為缺乏政績,只得強調省錢。從大巨蛋、北藝中心到內湖塞車,都顯示柯文哲的施政慘不忍睹,唯一可以稱道只有世大運,但世大運是陳菊派人幫他,他後來卻為了個人政治利益對陳菊惡言惡語,而柯文哲負責的開幕典禮維安,卻導致選手無法進場的災難。
柯文哲反駁道,他每天七點半就開會,而顏擇雅是典型的黨同伐異,同黨無論做什麼壞事都要掩護,他所強調者乃是財政紀律的問題,高雄欠債一年利息是多少,每次問 A 都答 B,最後就開始預謀論。
至於陳菊派人幫他乃是應該,因為世大運是世大運是台灣的世大運,不是柯文哲或台北市的世大運。
柯文哲一如既往地,一邊批評他人問 A 答 B,一邊又示範顏擇雅問市政,他卻繼續答財政。這是典型的柯文哲,幾乎所有他強調的價值,都是他帶頭違反的,例如他一邊批評歷來台北市長做不好的原因,都是第二任就想選總統,但他卻是歷來台北市長中唯一剛當選就宣布四年後要選總統者,
柯文哲相信包裝、迷信聲量,始終如一。
柯文哲的政績究竟如何?赫緒曼在《叛離、抗議與忠誠》中提出,要評價企業或政府組織的績效,人們最常使用兩種機制:一是退出市場或服務,二是發聲以表達不滿。
退出是最強烈表達不滿的方式,原因可能是價格上漲,也可能是品質下降,價格上升時,邊際消費者(對品質較不敏感)較可能退出,品質下降時,則是消費者剩餘較高者(對品質較敏感)較可能退出。反映在市政上,就是台北市民人口的增減,柯文哲於 2014 年底當選台北市長,此後便是台北市人口的不斷下跌:
2015 年時,台北市總人口數是 2,704,810 人,2016 年就減少到 2,695,704 人,2017 年再下跌至 2,683,257 人,到了 2018 年只剩下 2,668,572 人,較 2015 年時減少了 36,238 人。
人口數的變化並不只是反映出生與死亡率,更重要的是人口遷移。根據內政部統計,台北市是六都淨遷出人口之冠:2018 年六都之中,僅有台北市與高雄市人口淨遷出,其餘四都都是淨遷入,其中高雄遷出 1,990 人,台北市則是驚人的淨遷出達 19,632 人,與淨遷入最高的桃園市(遷入 23,110 人)相比,差距達 42,742 人。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會用退出這樣強烈的方式,來表達對於市政的不滿,當需求彈性較低、退出成本較高時,人們更傾向於用抗議或是發聲來表示不滿,也就是市政滿意度。
事實上無論是《天下雜誌》對於全台縣市長滿意度調查,或是《卓越雜誌》的六都市長滿意度調查,柯文哲與韓國瑜都是墊底,相對的鄭文燦與侯友宜則是居高不下,這與人口遷出的趨勢相同,可見退出與發聲兩種機制所反映出的結果是高度一致的,柯文哲的市政表現慘不忍睹。韓國瑜與柯文哲一南一北「相互輝映」,實在是台灣落後的象徵。
柯文哲對此的反駁是應該用其他的指標來衡量台北市長的績效,這就是他一向騙外行人或柯粉的看法了。事實上柯文哲所提出的指標,台北市因為是全台首善之區,在多年高度的投資下,很多城市指標本來就會領先全台,與誰當市長的關係不大,赫緒曼在《叛離、抗議與忠誠》所提出的標準,更適合用來評量市長的績效。
儘管如此,顏擇雅的批評還不能算是真正揭露柯文哲的績效,事實上以台北市平均每人預算之高,柯文哲的表現卻如此拙劣,以平均每人預算績效來看,柯文哲的市政表現恐怕比眾人所想像的更差。
沈富雄公開當面對柯文哲表示,與歷任市長相比,柯文哲的市政績效不彰,他「平庸市長」的歷史定位已定,柯文哲對於沈富雄的當面批評不敢反駁,卻對顏擇雅的批評高調相譏,無疑是再次親身示範他所批評的黨同伐異。
而且顏擇雅的批評還忽略了機會成本的概念,事實上從大巨蛋、北藝中心到內湖塞車等各種市政,柯文哲不僅表現平庸,他所謂「節省預算」時所浪費的機會成本更是驚人。以台北市捷運環狀線為例,鄭力軒就曾經在臉書指出,如果柯文哲第一任市長上任時就認真推動,現在已經動工,等他2024想選總統時已經接近完工了,這是柯文哲沈迷網路聲量的副作用之一,也是柯粉的縱容與台北市媒體記者的護航下,柯文哲所蹉跎台北市的發展光陰與機會成本,恐怕更是難以估計。事實上每每提到台北市政時,柯文哲就只會強調七點半開會,所有熟悉績效衡量與評估的人都知道,這是多麼荒謬的標準,
正是能力平庸者最常使用的藉口,居然還有柯粉對此深信不疑,可見其對於績效評量知識之缺乏。
當然照慣例柯文哲帶來最大的傷害與反諷正是他一直強調自己帶來的政治文化轉變,不過因為與本次事件並無直接關聯,只得容後再議吧。
原文出自沈榮欽,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