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Will Lu,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2019-07-17 據中央社報導,淡水發現一枚未爆彈,新聞描述如下: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戶住家後院發現疑似未爆彈,冒出陣陣白煙及火花,警消不敢大意急劃出警戒區,軍方晚間到場確認二戰期間黃磷彈,初估無爆炸危險,已載回軍營處理。(註1)
無獨有偶,該月底又發現了炸彈,這次鏡頭轉移到了宜蘭:
宜蘭縣三星鄉蘭陽溪床大洲段香瓜田,今天傍晚 5 點多發現 2 顆未爆彈,警方獲報後封鎖現場,通知軍方未爆彈處理小組處置。(註2)
島上有許多的未爆彈,早已不是新聞了,這些接連不斷的報導,足以說明台灣曾經遭受美軍空襲的慘烈。當然,從 2015 年終戰 70 周年以來,相關的報導、書籍,早就已經讓你我對於當年的歷史有基本的認識;更有甚者,文創化的桌遊、電影等作品也陸續浮現。那麼這些歷經多年,再次出土的未爆彈們究竟有什麼故事?就讓本文緩緩訴說吧!
捷運松山機場站開挖也發現未爆彈
捷運松山機場站開挖時,也曾發現未爆彈,根據 2006-08-12 青年日報的報導:
「捷運內湖線 CB430 區段標昨日清晨七點進行松山機場站與航空大廈之間連通道開挖時 ,施工廠商泛亞工程公司在地下約三公尺深的作業發現一枚長約一百一十五公分直徑約卅公分美規 500 磅未爆彈,施工單位立即疏散施工人員並架設警戒線全面戒備,並立即通知台北航站及航空警察局派遣員警至現場警戒……。」
感謝科技的演進,以及二戰時期美軍航照的出現,今日的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取得台灣在 1944-1945 年遭受轟炸的影像。將其與新聞比對,即可知道挖掘出未爆彈的地點,在當年的實際用途,以及被投彈的原因。
從這張 1945 年 6 月 17 日的美軍航照,我們可以看見台北飛行場(今松山機場)在美軍的襲擊下,佈滿白色的彈著痕跡,觀察周圍田地更是明顯。除了破壞飛行場外,部分目的可能是為了襲擊機場周圍的防空陣地,所以才留下數量如此驚人的彈坑。時過境遷,直到重大工程再起,那些當年沒被清掉的炸彈,如同美國隊長一般,在沉睡多年後再次「問世」了。
大台北地區的信義計畫區也曾挖掘到炸彈,據 2014-02-13 中央社報導:
台北巿信義區世貿二館原址工地挖出未爆彈,疑為昔日美軍 550 磅炸彈,警消獲報已前往處理及封鎖現場……警方表示,工地施工時發現的未爆彈,疑似為昔日美軍 550 磅炸彈……目前現場包括台北市信義分局鑑識小隊、三張犁派出所及軍方,都在場處理。(註3)
今日的信義計畫區曾是一個梯形的大方塊。此地原為 1939 年「日本陸軍松山倉庫」,在二戰末期的〈美軍繪台灣城市地圖〉上,也是一個被清楚標出的空襲目標。戰後的倉庫變成國軍聯勤第 44 工廠,並在 1980 年代後轉化為信義計畫區。這枚被挖出的炸彈,似乎也想透過這件事說明此地的歷史。
恐懼的轉化──那些美軍炸彈的再利用
說到戰爭砲彈的再利用,可能有很多人會想到金門菜刀。但其實在台灣島上,這些砲彈也轉化成許多有趣的地景產物。
位於台東成功的重安部落,舊名「都威」,為阿美族的傳統聚落。1945 年,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從太平洋出擊的美軍機從東海岸北上,沿途展開空襲。不幸中的大幸,地廣人稀的東海岸,並未造成太過嚴重的傷亡。(註4)
戰後,村民在鄰近的小港漁港拾獲這枚 500 磅未爆彈,留下外殼、將其置於村莊內,充作集會時所用的「警鐘」。當村內有重要事項要宣布,只要敲擊這枚炸彈鐵殼,就會發出宏亮的聲響,以警示村民。
在台灣島上,其他地區拾獲的炸彈殼,則有些成為了廟宇內「神蹟」的展現,著名的「台灣媽祖接炸彈傳說」即是一例。當這些彈殼在村莊周圍重新出土的一刻,與在地信仰重新連結,成為了神蹟的見證者。在屏東萬丹萬惠宮、彰化埤頭合興宮都有展示這樣的砲彈殘跡;另外台糖的許多廠區,在二戰時都是盟軍的目標,保存了許多美軍掃射與投彈的痕跡,這些皆是獨特的在地歷史教材(註5)。
75 年前,台灣島開始遭受慘烈空襲,但直到 75 年後的今日,甚至還有總統參選人認為「台灣二戰時沒被美軍攻打過」,直接藐視當年台灣人民所遭受的痛苦。這席話令人莞爾:原來當年「日軍轟炸台灣」的荒謬說法,竟然可以有這種超級進階版。希望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可以走訪家鄉內的戰爭遺跡,親自閱讀這段影響深遠,不該被如此「輕輕放下」的歷史──我們長輩與這座島嶼所經歷的一切,可從沒那麼簡單。
(註1) 〈淡水住家後院發現二戰未爆彈 軍方載走處理〉,《中央社》,2019-07-16。
(註2) 〈宜縣三星鄉蘭陽溪床發現未爆彈 軍警前往處理〉,《自由時報》,2019-07-28。
(註3) 〈信義區工地 驚現未爆彈〉,《中央社》,2014/02/13。
(註4) 1945 年 3 月至 5 月,美軍多次派出 B-25 沿著東海岸,沿路襲擊公路橋梁、製糖工場等重要設施。
(註5) 台糖尖山埤江南渡假村、屏東糖廠皆有展出這種美軍炸彈改做成的園區展示品。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