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面對過去傷痛才能「文化反省」 人權教育工作坊借鏡德轉型正義經驗

人權博物館在 30、31 日舉辦台德國際人權教育工作坊,借鏡德國經驗,如何從教育與文化來幫助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 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

(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轉型正義的工作不只是法律制度改革,也是一場文化反省運動。」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人權博物館在 30、31 日舉辦台德國際人權教育工作坊,借鏡德國經驗,如何從教育與文化來幫助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

德台從 2000 年開始進行轉型正義的交流,陳俊宏表示,不同於過去以法律制度為主的討論為主,這次台灣首以文化教育來向德國學習,要運用博物館來進行轉型正義工作及推動人權教育。為此,台灣博物館的第一線工作者,8 月先辦工作坊,盤點出目前遇到的問題,提出如何與立場相反的人溝通、如何跨出同溫層、如何回應當下的政治與社會等課題。

此次來台的德國講者包括德國聯邦議會文化與媒體事務委員會主席 Katrin Budde、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主席 Anna Kaminsky、史塔西檔案局主任 Niels Schwiderski、柏林圍牆基金會典藏與檔案主任 Manfred Wichmann、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基金會專案主任 Adam Kerpel-Fronius。

「理解比遺忘更能走出創傷,並不再重演錯誤。」德國在台協會副代表施碧娜表示,德國有過納粹、東德,台灣有過白色恐怖與日本殖民經歷,兩者有相似之處,目前德國正在處理東德共產黨的秘密檔案,他們認為,這些資料不只是要保留下來,還要作為教育使用,要如何整理並呈獻給大眾,讓不同背景與知識的民眾,在博物館看了能都有收穫,是目前的課題。

文化部次長彭俊亨表示,台灣曾經歷經長達 40 年政府威權統治的白色恐怖歷史,這段不只是對受難者個人的傷害,也是整個社會的沉重集體傷痛記憶。學習如何重新面對過去的傷痛,並且將傷痛轉化為未來能夠繼續前進的力量,不但是個人,也是社會必須學習的。

彭俊亨指出,台灣可說是亞洲重要的民主標竿國家,包括今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也宣布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立亞太分會等,都是國際的重視與肯定。因此,台灣更要積極面對轉型正義,處理過去的傷痛歷史,從中記取教訓避免再發生,並將民主人權的觀念深植在每個人心中。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