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 1989 年引進第一批東南亞外勞, 30 年後的今天,在台移工突破 71 萬人,重大工程與長照家庭多可看見移工身影,他們替台灣產業注入勞動活水,也為台灣社會帶來多元文化刺激。
1989 年 10 月,台灣經濟正起飛,面臨嚴重缺工問題,急需基層勞動人力,政府為了推動重大建設通過「十四項重要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首度以專案方式輸入營造業移工,拉開移工來台序幕。
政府隨後在 1992 年公布實施「就業服務法」,正式開放移工,引進產業及社福兩大類的移工,這些一般人口中的東南亞外勞,男性多數在工地、工廠和漁船上工,女性則進入家庭或機構,成了看護或幫傭。
根據勞動部統計,移工人數已經在去年底超過 71 萬人,其中產業移工高達 45 萬人,多來自越南、泰國等,他們多從事製造業、營造業及漁業等 3K(骯髒、辛苦、危險)產業;另外,台灣高鐵、雪山隧道、台北捷運等重大交通建設,移工也參與其中。
●從工地工廠到長照家庭 移工不缺席
勞動部外勞申審系統統計,因應高鐵施工共引進 2289 名外勞,雪山隧道引進 1564 名、國道 1 號五股楊梅高架橋 1577 名、桃園國際機場 1656 名。然而,這些建設完工時,移工多半無緣享受到建設成果,就必須回國,甚至有移工發生職災。
2006 年 6 月 16 日,雪山隧道全線通車,當時工程殉職紀念碑揭碑儀式也在同天舉辦, 25 名殉職人員中,有 13 名是在雪山隧道工程內殉難,而且半數是泰國籍勞工,由於國道 5 號北宜高穿越山脈與河流,橋梁又特別高,外勞從高處墜落意外身亡的職災死亡佔了絕大多數。
這些外勞多是從事體力工,除了雪隧以外,包含高雄捷運、五楊高架橋等工程,也都發生過移工殉職事件。最近宜蘭縣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壓垮漁船事件,傷亡者也大多數是印尼籍與菲賓籍的外籍漁工。
台灣民眾對移工仍有刻板印象及隔閡,移工融入台灣社會還在進行,但台灣確實也因移工的存在而產生改變,像是產生專為移工舉辦的文學獎、攝影獎,市區也出現了異國街、東南亞小吃店與雜貨店、移工商圈等,也帶來潑水節等泰國文化節日;至於公園、醫院診間病房、照護安養機構,坐輪椅的長輩由外籍看護陪同,更是台灣的日常風景。
●少子化高齡台灣 日益倚重移工補充勞力
移工在台 30 年,已成為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補充來源,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辛炳隆告訴記者,國人原本擔憂引進移工可能阻礙本國勞工就業機會,但隨著移工人數逐漸攀升,從數據看不出對於就業市場有什麼明顯衝擊。
辛炳隆說,如今本國勞工選擇職業偏好改變、少子女化及高齡社會的人口結構老化,政府不應再用防堵想法來看待引進外勞,而是應該妥善分配外勞人力資源,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市場。
雖然在台工作可能面臨高風險,但為了改變自身家庭經濟環境等原因,仍有移工願意離鄉背井到台灣工作,也有移工在台工作之後,利用台灣資源學習更多技能,回到自己的國家獲得更好的工作。
「One-Forty 四十分之一」是在台灣專為移工開課,希望幫助移工創業脫貧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 品牌聯絡人周慧儀接受訪問時提到,曾有移工來台工作學習中文,後來透過 One-Forty 課程進修,回國進入台商擔任翻譯或行政工作,得到比當地一般人更高的薪水報酬。
其中,One-Forty 的一名學員移工 Yani 夢想要念大學,但當初允諾要付大學學費的父親卻在他唸高中時不幸過世,Yani 為了籌學費決定到台灣工作。
●為了回家之後 移工努力翻身
Yani 在台灣當看護工,月薪扣掉仲介費約有新台幣 1 萬 5000 元,Yani 趁著工作空擋到空中大學跟 One-Forty 上課學習中文,回印尼之後也運用中文專長在台商正新輪胎公司當翻譯,薪水是當地一般工作的兩倍。
周慧儀指出,也有移工來台工作之後,出於喜愛台灣文化及美食小吃,像是珍珠奶茶等,回國後就開了類似手搖飲的店,創業成功。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