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拱祥生,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921 地震二十周年了,這個震撼全世界的地震,帶給台灣人民難以磨滅記憶與傷痛,二十年代表一個世代,二十年後今天,民眾實質居住安全提升了多少?大家防災意識真有提升?從三年前台南與一年前花蓮 0206 地震震損與人員傷亡情形觀察,我們與危險的距離並未全面拉遠,建物是否耐震安全,這是一個需要全民嚴肅以對的課題。
921 地震搖晃超過 100 秒,造成地表 100 公里破裂面,這些破裂面就是活生生活動斷層在大家面前呈現,通常活動斷層長度越長,將可能引發越大規模的地震,原則上,根據台灣目前已知活動斷層長度,並不會發生如智利、日本超過規模 9 地震。不論建築物或是橋梁都無法抵抗在其下方活動斷層直接襲擊,921 或是去年花蓮地震都已經得到驗證,關鍵原因是活動斷層會在地表造成高低差,避開活動斷層進行建築與人為活動,應是毫無疑慮的。
目前地調所已經公布活動斷層為 33 條,隨著越來越多地震與地盤觀測資料發現,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活動斷層發布,有民眾因此誤認為地表下這麼多活動斷層,是無法避開的,這是應該要修正的觀念。已經確認活動斷層,就是地表地殼破裂面,斷層材料強度比周遭地盤低,並沒有經由且現階段也無法後天人為補強,一旦活動斷層本身錯動或是周遭地盤錯動或是搖晃,必定在活動斷層產生較大震動甚至地表隆起,也比周遭區域受災程度嚴重,例如去年花蓮地震破裂面並非米崙活動斷層本身,卻因為米崙斷層是震央附近地盤脆弱面,以至於受災區域都集中在米崙斷層沿線。
顯然唯有避開已知活動斷層進行建設,才是防、避災優先選擇。
台灣目前非都市土地面積仍相當足夠,都市或是國土計畫人口遠高過目前及未來人口趨勢,這些非都市土地中,仍然有地質狀況較佳區域,例如部分桃園台地地質狀況遠比雙北地質狀況佳,利用都市計畫手段進行活動斷層區域容積轉移,不僅能夠讓民眾居住到比較安全的區域,對整體社會社經衝擊也會降低,兼顧永續發展、耐震防災及國土保育多重效能。
除了活動斷層先天因素,影響建築物耐震安全後天因素就是建築物結構設計、施工及管理維護,921 之前,建築物耐震設計建築物能夠抵抗地震力較低、施工品質與施工人員心態都較差,這是 921(1999 年)之前建築物耐震能力比較差的根本原因,換言之,921之前這些「老」建築物耐震能力正常情況下很有可能不足,不能有「老」建築物不見得「危險」的錯誤概念。部分「老」建築物能夠抵抗 921,設計時安全係數、良好施工品質或是地表地質震動因素等,都是讓「老」建築物順利度過大地震襲擊可能原因,但不宜以部分結果,掩蓋 921 前「老」建物耐震能力需要檢核耐震需求的事實。
從 921 及兩次 0206 地震普遍性發現,921 前興建中、高樓層住商混合且軟弱底層商用(兼做停車場)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是目前台灣建築物抗震能力最差、最可能致災建築物,甚至 0206 台南地震維冠金龍大樓在遠低於 921 震度條件下,竟釀成全國單一建物最多傷亡人數案例,顯然 921 至今,對於這類影響公共安全私有建物,形同不定時炸彈依然存在都會區。除了要求所有權人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政府有必要為了維護公共安全,主動積極介入補強工作執行與協調事宜。
921 讓大家體會也看到(活動斷層)大自然的威力,政府應宏觀做出政策調整與重視建築物耐震安全議題,包括國土開發策略順應自然,避開或是降低活動斷層等地質敏感區開發及都市計劃,並主動補強致災建物,這些建物耐震力不足夠是依據當時政府耐震規範設計,適度補強至少能降低建物倒塌機率,兼具政府高度與務實考量。
期待政府與民間一起記得 921,並學會如何拉遠我們與危險的距離。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