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書本,是在你身邊,最便宜的人生開拓武器。如何讓讀書成為提升自我的血肉,而不只是眼睛的瀏覽?”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最近,我在各種地方都聽人提起「教養」的重要。
常常有許多言論指出,熟知各種資訊就是「有教養的人」,但是我總覺得這種說法哪裡不對勁。所謂的教養,不該單純只是羅列資訊。教養必須是對人生及社會有深刻的洞察,也就是「思考的言語詞彙」。
因此,我想和「書讀得多就是好事」的潮流唱反調。比起累積片段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能否從中感受到什麼。只要會上網搜尋,就能輕易獲得資訊的片段。「用速讀方式,一年讀五百本書」這種事簡直無聊透頂,又不是要成為益智問答王,做那種事有什麼意義?倒不如去發現自己被打動的瞬間,並以此為主軸來思考,這才是真正的教養。
有不少經營者或生意人自負「自己是讀書人」,說起話來卻毫無深度。他們只把閱讀視為「獲取資訊的手段」,讀的盡是商業書和實用書,就很容易淪落到這種下場。商業書和實用書只告訴你「結論」。一個優秀的商業策略背後,有的本該是當事人費盡心思,流血流汗執行的過程。那裡有的不是理論也不是訣竅,而是搏鬥過程。然而,多數情況下,商業書與實用書中並未充分展現這個過程,只以方法論的形式,把成功經驗寫出來。讀者就算按表操課,也無法創造同樣的成果。
當然,為了工作需要,從書中取得必要的資訊並不是壞事。但是,在我的觀點下,閱讀是去體驗實際生活中經驗不到的「另一個世界」,鍛鍊自己對他人的想像力。重要的不是「書裡寫了什麼」,而是「自己如何感受」。這或許和欣賞藝術作品十分相近。欣賞藝術作品,不是去取得作品相關的資訊(當然,這麼做有時的確能幫助我們深入地品味作品),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看到藝術作品時,內心產生了什麼感動。
我四十多歲時,假日喜歡去逛銀座的藝廊。儘管我對多數作品並未留下印象,但偶爾也會遇到我非常心動,「無論如何都想獲得」的畫作。這些作品展現的悲戚、感傷或陶醉等情感,讓我產生了共鳴。我一遇到這種作品,不管三萬還是三百萬,就算價格是當時的我不容易賺到的一筆錢,我還是會勉強自己買下。
只要這個藝術作品對自己「具有價值」,無論是什麼樣的作品,就產生價值了。大家選書的時候也像這樣做就行了。當然,你跟著暢銷書排行榜買,或是讀眾人推薦的書也很好。只是,自己的評價和世間的評價未必相符,不妨更隨興自在,順著自己的心情伸手拿下想看的書。將閱讀當下的心情寫成文字留下來,那麼毫無疑問,那些文字將成為自己的財產。
我在讀到有感覺的書時,會直接在書頁上寫下心情。所以,當我現在再次翻開那些書,那時的心情就會重新甦醒。想起當年自己內心的糾葛,有時甚至能從中獲得工作上的靈感。不過,千萬不要因為我這麼說,就以為讀所有的書都需要做筆記。將想法化為言語詞彙需要耗費許多勞力,每一本書都這麼做的話,會覺得閱讀是苦行。與其那樣,倒不如把閱讀感受到的東西積蓄在心底即可。這麼一來,累積在心底的東西會如同醃漬的糠床一樣地發酵熟成,成為思考浮現出來。
本文摘自《讀書這個荒野》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讀書這個荒野” book_author=”見城徹” book_translator=”邱香凝” book_publisher=”先覺 ” book_publish_date=”2019/09/01″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9/632514.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31795?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9″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84675.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ext_link_2=”https://www.booklife.com.tw/%E8%AE%80%E6%9B%B8%E9%80%99%E5%80%8B%E8%8D%92%E9%87%8E/action-products_detail-lid-1-did-5079.htm” ext_link_text_2=”圓神書活網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