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張之豪專欄》大家踹共台語

圖片來源:張之豪 臉書

剛才看台灣做得最用心的深度專題報導節目「民視異言堂」,這一集叫「大家踹共台語」,是講起台語的消失,以及一些人很努力的延續這個語言文化的故事。

像是台北有一些台語親子共學團,讓我這年紀的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跟別的親子,共同玩耍,共同學習。

他們說,就算他們很有意識、很刻意地跟小孩講台語。無奈七年級生的父母,自己往往也已經不太會台語,並且現在認真要把台語學回來,跟孩子講,但孩子卻又沒有「囝仔伴」,無法使用運用,那語言究竟還是沒有生命的。

公視台語台今年開播。圖片來源:中央社

也有在小學的台語老師受訪表示,他在板橋的小學教台語,一週只有一節 40 分鐘的課,一週上完,下週孩子可能又忘光要重頭來,因為孩子在家也沒有機會講。

更有一位 Tsiu Îng-sîng 先生,用他曾任中央社國際新聞記者的專業,在網路上成立一個世界台 Sè-kài Tâi,用台語書寫國際新聞,令人敬佩。

我身為七年級生,小時候台語也並不好。

台語對我來講,也是在小學畢業出國唸書後,自己的台灣意識萌芽,而有意識地,慢慢學回來,慢慢流利回來的語言。

而我自己的人生中,曾經接觸過很多不同的語言,每個語言的學習,我想都可以回歸到同一個原理:多聽、多講,熟能生巧。

宜蘭古亭國小開柑仔店,入內請說台語。圖片來源:中央社

報導中,那位小學台語老師說在板橋,一班裡有一兩個能用台語應答的孩子,就不錯了。

在我們基隆,這個狀況有點不同。我在各種場合所接觸到的孩子裡,其實台語基礎都還算不錯,大家聽台語的能力都很好,只是開口說,才會比較有障礙。

對本土語言的保護與傳承,或許有人擔心會排擠到外語,或是華語的學習。

不過我一點也不這麼認為,人類大腦學習的潛能是非常強大的。

倘若資質駑鈍如我,都有辦法會講台語與英語,我實在想不出現在,在科技與能力都比我們更好的下一代,更早接觸語言刺激的孩子們,不會更優秀的理由。

台灣最老書局——瑞成書局的「五行扇」,發音近似台語「有行善」(ū hîng siān)意涵,推廣公益行善風氣。
芋傳媒攝

不過,若年輕朋友無法參加報導中所謂的親子台語共學團,我覺得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中国用語的使用。

比方說,避免講「早上好」、「下午好」,用「早安」、「午安」、「晚安」,不是自然又有禮貌嗎?

基隆市議會這個會期的臨時會已經結束,我會在下個會期,針對基隆的本土語言教育,來好好了解與監督把關。

這一集的節目,總長才 15 分鐘,卻深入淺出道出本土語言的危機與轉機,非常推薦大家看看: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張之豪

原文出自張之豪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