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林郁瑄,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那是一個溫暖的午後,我與曉玲約在學校的輔導室晤談。曉玲今年十四歲,和男朋友發生性行為而被學校通報。此時此刻,坐在晤談室裡的她,眼睛寫滿惶恐和緊張,似乎對與男朋友間的戀愛關係演變成如此大的事件感到不知所措。這份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加上對事件未來發展的恐懼,最終使她忍不住哭了出來。
社群媒體管道發達 兩小無猜案件有增無減
近年來,兩小無猜案件的比例有增無減,在資訊大爆發的時代,時下青少年透過電視媒體、社群軟體及同儕等管道學習如何戀愛,在無人把關的情況下很容易提前接觸與性相關的事物。以宜蘭為例,因兩小無猜而開案服務的青少年及青少女性啟蒙的時間平均落在小學三年級左右,有將近六成左右的少年們是因為好奇而主動搜尋,其餘四成則是透過同儕間的性玩笑知道什麼叫做性,而這個年紀通常是成人們覺得不太需要跟他們討論感情或性的階段,就像曉玲一樣。
那次晤談,曉玲告訴我,其實她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知道性,且知道性行為該怎麼進行,她對性、對戀愛有好多好多疑惑,但她不敢問。曉玲的父母平時跟曉玲沒什麼互動,唯一會跟曉玲談論的就是她的在校成績,只要曉玲發展其他的興趣,爸媽就會責罵曉玲,並告訴曉玲學生的本份只有讀書,彷彿曉玲的人生只剩下學業,沒有其他。在家裡沒辦法傾訴的心事,曉玲只能向朋友訴說,除了學業及與爸媽相處之間的摩擦外,她也像她的同學一樣對戀愛充滿好奇與憧憬。同學們聚在一起不是討論偶像劇劇情,就是討論時下流行的戀愛手遊,她不知道談戀愛是什麼感覺,只能從這些浪漫旖旎的劇情學習戀愛知識,學習男朋友該是什麼樣子、學習女朋友該是什麼樣子,直到她交了男朋友。
曉玲的男朋友是同校學長,兩人會成為男女朋友,來自於對方主動的追求。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喜不喜歡他耶!」
「那時候看他長得蠻帥又好像很體貼,我就答應了。」
戀愛知識樣板化 少男少女在迷惑中摸索界線
曉玲很坦誠地告訴我,她其實不知道自己對男朋友的感覺究竟是不是戀愛,但被人追求的感覺讓她有了自信,她開始用從偶像劇、小說等地方學習來的戀愛知識跟學長「談戀愛」。男生應該要付錢、男生應該要照顧女生、男生應該要懂得猜女孩子的心;女生要溫柔體貼、女生要聽男生的話、女生要矜持……各式各樣主流戀愛劇碼裡的男女朋友樣板,就成為他們學習的目標,而這些戀愛劇碼裡也包含強吻才浪漫、禁止結交異性、我不說他也要懂我等不健康的樣態。
談到性行為發生的過程時,曉玲有些支吾,她不知道台灣的法律規定年滿十六歲的男女才有性自主權,她更不知道未滿十六歲的男女發生性行為後可能會觸犯法律,甚至有上法庭的可能。當戀愛在學業至上的學生階段被消音時,青少年們只能倚靠自己摸索,然而這樣的摸索不但沒辦法解決他們的疑惑,甚至在探索的過程中越界,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
「他沒有問我要不要……」
「可是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拒絕……」
在台灣的主流社會裡,學生的本份就是讀書,除了讀書、取得文憑、為未來的生涯做規劃之外,經常忽略同等重要的人際互動及情感教育。然而當成人習慣避而不談時,兩小無猜案件仍然不斷發生,杜絕戀愛絕不是最佳解決方式。在兩小無猜個案的服務過程中,我們發現如何拒絕及尊重對方意願一直是需要頻繁討論的議題。如何健康地結交朋友(包含男女朋友)、維持朋友關係、同理關心他人及尊重他人……這些都不僅是靠讀書便可以學習到的技能,它需要一再地被討論、引導、釐清,關於這些學習課題,單靠少年自己是不夠的,它需要家長、老師,甚至專業人員的協助。就讓我們一起陪著青少年,學習如何健康地「談戀愛」吧!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