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藍士博,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歷史是過去的故事,也是標記我們今日何以在此的座標,與未來究竟要航向何處的羅盤。但是綜觀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很少有像台灣這座島嶼一樣,貌似清晰其實卻模糊迷濛,終至每一個人好像都言之灼灼,言論卻又往往顧此失彼,甚至前後矛盾。
台灣史之所以困難,甚至偶爾還會出現「小朋友不要學,叔叔有練過」的善意提醒(笑),主要還是受到台灣「重層」、「外部」與「內部」殖民統治的影響,殖民者幾百年間迅速地更迭翻轉,暴力抹煞的輕易與記憶追拾的困難,導致社會大眾對於台灣的歷史記憶,往往都是延續戰後國族大義的樣貌,以輕描卻不淡寫、用一種荒謬的方式存在。
這種荒謬既是歷史的失憶,也是選擇性的渲染,台灣人其實不是那麼了解自己的歷史,卻很容易選擇一個簡單的觀看位置,妄言是非真假與對錯。
於是,堅持轉型正義、追討不當黨產、開放政治檔案等竟然可以被比喻為鬥爭清算;而過去的加害者及其黨羽們,卻只需要巧妙挪用台灣歷史符碼,就可以收割原本應該由他們償還的苦果。
舉例來說,2008 年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在國民黨黨部高掛李友邦、莫那魯道與蔣渭水的圖像,目的不外乎是想要延續戰後國民黨歷史教育的遺緒、收割民族抗日史觀的遺產,而無視三位「台灣人」在歷史中所具備的豐饒樣貌。然而,台灣歷史是否只能成為政治人物的選票提款機?或者說,政治人物對於台灣歷史是否應該有更完整的詮釋與理解,而非片面的選擇與利用?
我們只能說:十年過去,柯文哲市長近期內將成立的「台灣民眾黨」,將無庸置疑地、成為另一起「消費歷史」的指標性案例。
成立於 1927 年的台灣民眾黨,可以視為是台灣文化抗日運動脈絡中的重要一環。台灣知識分子自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出版發行《台灣青年》、《台灣》、《台灣民報》,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降,逐漸地將透過殖民統治習得的民主、自由、法治、民族等現代概念,透過行動與宣傳,在島內各地傳遞與複製,成為「台灣之所以為台灣」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民眾黨」的成立雖然與文化協會的內部分裂有關,卻也是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社會認識「階級」、「大眾」的重要里程碑。
儘管「台灣民眾黨」的歷史意義非凡,但是政壇當紅炸子雞柯市長及其團隊卻不管這些。我可以斷言:與其說柯文哲市長認同的是台灣民眾黨的左翼關懷,其實他所企圖挪用的只是個人與蔣渭水醫師職業相仿的刻板印象。反正台灣也沒有多少人真正「認識」蔣渭水,更不會理解其實在蔣渭水短暫而精彩的生命中,其實就經歷了許多次的思想轉折,絕對不是一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可以簡單帶過。
所以我們恐怕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柯市長明明「致敬」了台灣民眾黨這個黨名,但他的幕僚卻旋即對外表示:「兩者沒有必要的關聯性。」因為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柯文哲「想要」宣揚蔣渭水的精神,就可以讓台灣民眾以為柯市長「真的」繼承了蔣渭水的職志,而不用管他們這些人(包括鍾小平、徐立信等)到底有沒有讀懂〈臨床講義〉?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就是建立在事實與詮釋的交錯之中,然而面對同時存在高度政治化與去政治化特徵的台灣歷史,我們需要的其實應該是試圖還原、建構其中的複雜,而非片面的稀釋、虛構與消費。
我們必須提醒的是,台灣歷史當中不只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也有協助殖民統治的抓耙仔,或者是自以為能在不同陣營遊走穿梭的野心家。
「台灣民眾黨 2.0」在 8 月 1 日宣布即將成立,就恰好正是台灣習俗「鬼門開」的日子。
只能說百鬼夜行,生人小心迴避。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