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從強大的束縛中重獲自由——放棄對成果的欲求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jplenio

[bs-quote quote=”「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在古雅典雄偉的德爾菲(Delphi)殿堂牆上,刻寫著這幾個文字:「認識你自己。」從此這個主題就遍及人類所有的哲學思想。在西方,它被認為是希臘哲學的遺產,但實際上這個概念源自更古老的東方智慧傳統。每個人都想要認識自己,了解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印度先賢們的目標是教導人類處理人生最重要的問題,這問題關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著,不只是自己本身的存活,而是要知道如何處世、如何於外在塵世中生活。為了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必須了解業力(行動)法則,以及如何履行我們的職責。

德爾菲的雅典人寶庫。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作者:Smoddy

「行動」的梵文字是karma,源自於字根kri,意思是「去做」。一個人從事各種行動,然後得到相關的報償,接著再把這個報償移轉給為他們完成工作的其他人。因此,行動會產生出成果,而成果會再生出行動。從遠古時代開始,生命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不斷演進著,這就是所謂的業力法輪。

帶著想要獲得成果的動機去行動,就主動招致了束縛。而放棄這些成果,則可以讓我們免於一切的苦痛。

讓我們來思忖一下這是如何發生的。

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為眾生福祉去奉獻一切的價值,就不會有人只為了自己而生活,所有人都會由於互相體諒、彼此思量而連結在一起。那些為了眾生福祉而奉獻生命的人,會受到眾生的本我(也就是宇宙之主)的支持,來維續其生命。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是一位真正的瑜伽士。沒有放下這個成果,就不可能證得圓滿。

希求行動成果的自私欲望,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無論是誰,只要他是為了自我滿足而對行動成果產生依賴,就會發現自己受到束縛。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而保留勞動的成果。這樣企圖掌握的占有慾,催生了一個自我創造的邪惡與痛苦的世界。僅有少數的幸運者為了他人的福祉做出奉獻,他們無私地執行自己的職責。大多數人都無法掌握「享受」的幻滅本質,因此經常深陷於哀痛之中,他們還以為享受才是通往永恆快樂的方法,這確實讓人有如置身於迷宮。要使這些無知的人擺脫苦難的束縛,即使並非完全不可能,也是極為困難的。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是一位真正的瑜伽士。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cheifyc

執行行動的正確態度

為了讓一個人理解他的行為和職責,必須要先教導他擁有正確的態度。「態度」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一個帶著世俗思維的人,都只會滿腦想著、滿口說著「我」以及「我的」。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財產」;這是「我的財富」等。他們認為除了自己本人和那些為他做事的人以外,沒有人有權利享受這些財富,這就是現代人的態度。當今人類社會的大多數管轄規則和條例,都旨在保存行動的成果,全世界所有的政府都在立法保護人們自私的品質。將來是否會有一天,人們能夠開始學會善巧地執行行動,並為了他人而放棄自己行動的成果呢?

然而,有極為少數的人,在了解我們此處所呈現的觀點後,準備放下他們所謂的權利,願意放棄行動的成果。阿拉夢想著要在人間此處建立天堂,至今對很多人而言依然只是一個夢想。

如果人類真的想要提升自己,唯一可能實現的途徑,便是意識到無私行動的重要性,並從業力強大繩索的束縛中解脫重獲自由。

人性需要重新定位;人類的態度必須改變。經典中提到了兩條道路:「行動之道」和「捨離之道」。我要告訴你們,「正確態度之道」也將有助人們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放下業果是唯一可以幫助全體人類建立永恆祥和的信念。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ronymichaud

放下業果(Karma-phala tyaga)是唯一可以幫助全體人類建立永恆祥和的信念。此非凡的信念教導我們要謹記,無論如何都要履行自己的責任,並且不要欲求其結果。在成功執行自己的行動之道前,人們會面臨三個障礙,分別是:

  1. 享受著自己行動的成果;不把成果送給他人。
  2. 無法善巧並無私地履行自己的責任。
  3. 做出不恰當的事情,使行動本身成為進步的障礙。

由於這些障礙,讓一個人無法成長。

適當地理解並應用以下三個原則,將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智慧,並且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

  1. 放棄行動的成果。
  2. 善巧地履行責任,讓「完成責任」成為行動唯一的理由。
  3. 放下自我享受的欲望。唯有放棄對享受標的物的自私欲求,我們才可能獲得自由。我們必須學習放棄對自私享受的渴求,並開始無私地為了他人執行行動。

在發展及成長的道途上,一個人應該學習去擴張他自己,透過為他人福祉從事無私行動來得到快樂,這樣就可以讓自己逐漸擴展與成長。一個希望確實掌控自己行動的人,應該學習以下的行動之法:首先,避免讓行動成為開悟之道的障礙;第二,讓行動成為開悟的工具;第三,讓正確享受的技巧成為一種生活的藝術。

在生活的藝術中,「力量」是主要的關鍵。然而,在現階段,生活行為的指導原則往往是一種虛假的價值觀,力量不應該建立在這樣的價值觀上,而是應該建立於內在本我的真實本質。當一個人開始覺知到這居於內在的力量源頭,他就能夠掌握享受周遭事物的技巧,又能一邊保持超然,不執著於它們。

覺知到居於內在的力量源頭。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WorldSpectrum

至高的喜樂就是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透過行動和言語這些所謂的業行去找到愉悅。當一個人已經學習理解到行動藝術的重要性,自然會想要知道這行動(karma)的確切意義究竟是什麼。

瑜伽科學的編著者帕坦迦利說:確實掌握人生的三種必要行動,分別是:控制感官、研讀指定的文獻,以及將注意力轉向內居的至高神主。一個人應該帶著獲得寧靜、減輕身心苦惱的動機,來練習這些紀律。

人生有五種苦惱:一、無明(nescience),二、自負(self-conceit),三、愛戀(attachment),四、厭憎(hatred),五、虛假驕傲(false pride)。有些苦惱依然保持在潛伏的狀態,需要認真努力以便解除這些苦惱的束縛。這五種心的態度,都會讓我們難以精通上述三種紀律,但是透過持續恆心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到達目標。

本文摘自《業力:掙脫心的束縛》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book_author=” 斯瓦米‧拉瑪 Swami Rama” book_translator=”Swami Rama” book_publisher=”橡實文化 ” book_publish_date=”2019/06/03″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7/2019-07-311.29.35.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3377?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7″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77526.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