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是全球最重要的熱帶植物庇護所,收藏超過 3 萬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不但協助索羅門群島進行植物復育,近年更跨足雞、烏龜與青蛙的保種工作。
坐落於屏東縣高樹鄉,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KBCC),受國際認證,是現今世上物種最豐富的熱帶植物園。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受訪指出,在他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任內,就深刻體認人類將會面臨嚴苛的環境挑戰,植物保種勢在必行。
他說,原本他的規劃是向政府爭取預算,在科博館轄下建立一個保種中心,並與民間相關機構合作,達成植物保育目的。但是他的性子急,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跟不上,加上法規限制,成立保種中心的路迢迢。
「前前後後一年半,一間溫室都蓋不起來,我真的很著急」,李家維回憶,保種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工作,不能被僵化的體制束縛,否則大家的熱情都會被消磨殆盡。因此他念頭一轉,化身為業務員,帶著這項計畫到處向朋友推銷,以私人企業贊助的方式打造這艘熱帶植物方舟。
幾經尋覓後,好友辜成允點頭,並承諾台泥企業將獨家支持這項計畫 20 年, 2008 年保種中心正式開幕,包括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翁啟惠等學術界重要人士都出席。
截至今年 7 月,KBCC 蒐藏的植物共有 16 種類群,總計 3 萬 3309 種物種,其中蘭科、鳳梨科、秋海棠科、蕨類與苔蘚的植物種類蒐藏,均是世界第一。
雖然 KBCC 並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致力於植物物種保存的植物園,但是數量卻是世界第一。李家維指出,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蒐藏約 1 萬 8000 種;密蘇里植物園蒐藏約 1 萬 7500 種;中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蒐藏數約 1 萬 3000 種。KBCC 的數量均遠高於這些世界主要的植物園。
5 個寒暑 台植物學家留住索羅門森林記憶
只在台灣進行保種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世界上某個沒有被關照到的角落,或許有更多的植物因為各種人為與環境因素,瀕臨滅絕。感受到急迫性的李家維開始把眼光放得更遠、更廣,此時映入他眼簾的是台灣在南太平洋的友邦,索羅門群島。起心動念的代價就是 5 個寒暑、每年至少 3 個月扎根在索羅門的潮濕悶熱、布滿蚊蟲的森林之間。
2013 年,在國際知名的植物學家小山鐵夫牽線下,保種中心的團隊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開始「索羅門群島資源植物調查暨植物誌編纂計畫」(俗稱索羅門計畫)。
李家維說明,索羅門群島的面積比台灣小,但是植物種類非常驚人,超過 7000 種,主要是蕨類與裸子植物,對於植物採集與研究而言是非常珍貴的地方,卻由於森林被過度砍伐,部分物種瀕臨絕種。因此除了植物採集外,協助索羅門建立自身的植物資料庫、訓練當地的保種專業人員,都是計畫的一環。
談到這裡,李家維也分享了一段小故事。保種中心的研究團隊抵達索羅門群島後第一件事,並不是立刻開始採集工作,而是打開了兩個從台灣運抵當地的建材,這群植物學家在索羅門的第一個工作,是在當地建設兩個現代化花房,做為保存與培育植物的基地。
索羅門群島當地的自然環境受到伐木業的破壞,不少植物面臨滅絕。「當地的伐木業多是華人經營,砍伐的木材大多送到中國,也有少部分運往台灣。但諷刺卻也幸運的是,有 20 多個來自台灣的植物學家試圖保護當地的植物」,李家維用這句話定義了這項計畫。
為期 5 年的計畫在 2017 年暫告一段落,李家維回憶,在索羅門的 5 年間,研究團隊一共帶回 5000 株的各式植物,其中包含 502 種蘭花,有 83 種是當時學界並不認識的新種;帶回的蕨類將近 400 種。
這項計畫的部分成果化做了兩本植物圖鑑傳世,分別為「索羅門群島植物圖鑑」、「索羅門群島蕨類植物圖誌」;國家地理頻道也跟拍了這項計畫並製成紀錄片「綻放真台灣:終極英雄-植物獵人篇」,雖然不是保種中心第一次上電視,卻是第一次讓台灣民眾看見他們在險峻的叢林之中採集的真實情況。
索羅門經驗的成功鼓舞了保種中心,因此在索羅門任務進行的同時,再度開展了新的計畫。 2016 年,研究團隊造訪當時仍有邦交關係的聖多美普林西比,打算複製索羅門模式,不過研究進行沒多久,兩國就斷交了,這項計畫也無疾而終。不過即便如此,研究團隊仍有所獲,李家維表示當時採集到了僅在當地生長而且瀕臨絕種的一種秋海棠,並成功在保種中心復育。
近年來,隨著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友邦吉里巴斯面臨可能被海淹沒的危機,當地豐富、獨有的植物也岌岌可危,保種中心目前也投入搶救工作,希望能將這些植物引出並異地復育,避免滅絕的結果。
「不管在哪一國做這些事,都是保種中心設立時的主要目標」,李家維這麼說。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