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淡蘭古道北路水梯田美景 蕭學苑實踐里山倡議

圖片來源:中央社

楊廷理古道雞母嶺段近來積極復育水梯田,建立蓄水功能的埤塘。田野管理人蕭學苑今天表示,實踐里山倡議精神及環境共生理念,除雜草時會注意保留生態棲地,也為野生植物留種。

淡蘭古道北路楊廷理古道,是清代台灣知府楊廷理在嘉慶年間開闢的入蘭道路,距今約 200 年,是連絡燦光寮與澳底附近的軍事、郵遞道路,也是當時往來噶瑪蘭廳(宜蘭)的重要官道。

蕭學苑今天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楊廷理古道雞母嶺段原有 200 甲水梯田,民國 75 年至 80 年初,耕作的手工米受平原生產的稻米價格影響,產值不敷成本,另因經濟景氣好,年輕人口外流,老人無力種田逐漸休耕。

蕭學苑為找回記憶中的家鄉水梯田美景, 5 年前開始揮汗捲袖當假日農夫,並開始整理楊廷理古道、修復水圳,復育原生植物,並整理雜木芒草、翻鬆廢耕的水梯田。

市府觀光旅遊局推動淡蘭古道北路「親子步旅行」,今天邀雞母嶺段、雙溪段、貢寮段的古道聚落居民,分享如何以最低食物里程的在地食材,創造手路菜及麻油紅鳳菜等隱藏版的庶民美食經驗。

在雞母嶺致力復育家鄉水梯田的蕭學苑,以古早的筆筒樹磨板製作吮指點心「番薯粿」。他說,保有遠古蕨類型態的孓遺植物筆筒樹當磨板,是循環經濟,希望找出記憶中的滋味。

蕭學苑說,透過「夢想資助計畫」支持耕耘機、割草機,經復育的天光映照稻田水面的美景,只有原來水梯田的 1/2000 ,但永不放棄。其實,當初為找回「阿爸踩過的土地溫度」,一輩子務農的爺爺、父親反對,周邊的農村青年也觀望,主要是不知前景與希望在哪裡。

拚著一股傻勁,蕭學苑堅持有機耕種,並實踐里山精神。他說,不使用農藥除草的眉角是「順天」,在稻作耕種期之間,讓雜草自生自滅,並分區域輪割以「養草」,保留昆蟲的棲地環境。

蕭學苑說,除草會刻意對鼠麴草、雷公根、魚腥草等野生植物留種,延續生存環境,這些是為朝著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及景觀、生物多樣性的目標邁進。他將修護更長的古道、保甲路,維護里山地景,並帶動農村旅遊,活絡地方經濟。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