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黃建龍,原文標題:【南國艾爾摩莎】台南北門城內外的世界:丐幫與官賊(上),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台南北門城的舊址,坐落在台南公園外,此區域因為臨近火車站,交通方便,以「公園」做為現代城市的門面,是市區改正很好的起點。從 1875 年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清帝國時期此區域主要有城牆城門、西邊的兵鎮署,城外有水潭及一村居。清領時期,城門裡面與外面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日治時期的都市改正,拆除城門城牆,改正為公園,貧民的社會並沒有消失,只是更遠離當時屬於布爾喬亞的公園而已。
到了日治時期公園建造前 1907 年的地圖上可以看見北門及城牆都還在,城外是水潭,城牆內外均有墓地(⊥的符號)、竹林及部分建物。但從 1912 年總督府公文中的〈臺南公園敷地豫定圖〉,可以清楚看到北城牆外水潭的西北側村居的建築分部。這些就是後來遷建的乞丐寮區域。
話說原本燕潭南側即是清代時期北門城垣,府城大北門的位置約在燕潭西側今北門路上,從 1917 年台南公園設置前的預定地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對的位置。1684 年首任臺灣鎮總兵楊文魁抵台,設總鎮衙署作為府城及臺灣的軍管中心,1720 年的《台灣縣志》寫到:「總鎮營盤,在鎮北坊。遍植莿桐,環以木柵,東西南北,各建草樓。夜則撥兵輪守,以司啟閉。」當時顯然還未建鎮署,且以此地作為控大北門進出府城的要塞,之後在《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記載:「乾隆五年(1740 年),臺鎮何勉捐資就總鎮營盤,築土堡。內外砌以灰磚,高一丈一尺、週三百三十丈;足資捍禦焉。」台灣鎮署大約位於大北門到小北門間的城牆內,燕潭西邊,1895 年後,鎮署一地為日本陸軍所使用,建台南公園後已全部拆除。此外在設總鎮衙署期間,駐守的福州營兵帶來五福王爺信仰,在鎮署的北側建白龍庵,後神明遷至元和宮,合併為元和宮白龍庵,傳八家將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早年白龍庵即有信徒扮將首隨主神出巡,是為台灣「八家將」的源起。
台南大北門城,稱拱辰門,建於 1736 年,是一重簾歇山式雙層建築,城內為總鎮衙署,因此城門上頭題有「鎮北門」,1776 年改題為「大北門」,劇聞在北門城外燕潭北側為清代的刑場。就地緣路網及腹地的關係,各個城門的所運輸的主要貨品有所不同,經大北門運入的主要是米榖(註1),因此前述的福隆宮前亭的市仔,主要為米市,並從廟前向南形成一條米市街,運輸多賴牛車,作家葉石濤在《西拉雅族的末裔》一書中寫到主角潘銀花坐著牛車離開府城「…離開潘家時,快要八點了,月亮還在東方天空,靠著那皎潔的光,牛車駛離了府城,駛過花木扶疏的『台南公園』,駛進一片漆黑的曠野裡去。潘銀花坐在牛車上,覺得非常幸福…」。
連結北門城到禾寮港間的主要街道是總爺街,顧名思義是因為街道北側的「台灣總鎮衙署」而得名「總爺」,街道兩頭分別為頂土地公廟及下土地公廟,昔日商賈雲集,是進大北門城最熱鬧的商鋪街市,接禾寮港街就可以抵達昔日的十字大街,進入府城核心地區。戰後改名為崇安街,因都市計畫被切割成多段,但仍可看出昔日風華,是台南市區重要保存的老街之一。
府城大北門在 1915 年因都市改正,為建台南公園,與公園計劃範圍內的北門段城牆一起被拆除,城牆內的覆土用來回填公園整地時的低窪處,而拆除後部分的咾咕石史學者范勝雄(註2)推估,被使用在 1917 年建台南公園時一併興建的「台南公園管理所」(註3),北門城垣的部分,現仍留有部分殘蹟在燕潭南畔。
(註1)洪敏麟,1979年,《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p. 71。
(註2)范勝雄,2003年3月,〈台南公園古石屋探源〉,《臺灣文獻別冊》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p.19~21
(註3)原台南公園管理所,戰後作為臺南公園駐警隊所,2003年列為市定古蹟。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