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特生中心今天表示,公民科學推展有成,握有 17 年來上千筆夜盜蛾屬資料,沒一筆是秋行軍蟲,可佐證防檢局分析發現秋行軍蟲侵台確屬第一代,呼籲莫再做各種推測,對防疫沒有好處。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告訴中央社記者, 6 月 8 日民眾發現首例秋行軍蟲幼蟲現蹤台灣以來,儘管農委會防檢局依據發現的幼蟲齡期相近,判斷發現入侵台灣的幼蟲仍是第一代,並推測當時起算 7 到 10 天是殲滅幼蟲的黃金期,據以規劃 3 階段防治策略。不過質疑不是首次進入台灣的歧見仍起,有可能干擾防疫政策的落實。
他進一步說,為了讓防疫政策能被取信、正確落實,特生中心特地整理、分析龐大資料庫,提供科學事證給防檢局做為佐證之用。
前述 3 階段防治包含仍只發現幼蟲的第 1 段殲滅幼蟲,發現成蟲後進入第 2 段強制噴藥,以及掌握其生態、用藥特性後展開第 3 段自主防治。
楊嘉棟補充,特生中心為了推廣公民科學,不只近幾年成立路殺社,多年前已將蛾類愛好者組成社群,成員多達 7000 多人, 6 、 7 年前也善用網路社群興起,設置「慕光之城」臉書。經由 3000 人以上提供資料,形成超過 25.8 萬筆資料的資料庫,最近已從中分析出眉目,可以佐證秋行軍蟲應是新近入侵台灣。
他說明,檢視「慕光之城」臉書收錄的夜盜蛾屬(Spodoptera spp.)資料,包含成蟲與幼蟲,共有 1037 筆,年代從 2002 至 2019 年,當中沒有一筆是秋行軍蟲; 2007 到 2019 年間採獲的此屬標本另有 249 份,也沒有一份是秋行軍蟲。
他呼籲民眾不要再做過多揣測,或稱殲滅秋行軍蟲可採用防治斜紋夜蛾用藥,這會提早引發抗藥性。甚至有人稱秋行軍蟲跟斜紋夜蛾繁衍出新物種,這類傳言會干擾防疫的推展與落實,對防範農業遭害蟲侵害沒有助益。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