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解析攤販密碼 生鮮肉舖最會賺 小吃攤多悲情

圖片來源:中央社

平凡的市場卻臥虎藏龍,主計總處調查指出,國內攤販的經濟力不容小覷,「年收百萬」是基本門檻,其中以肉舖賺最大,但幾家歡樂幾家愁,小吃攤逐漸步入紅海市場,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菜市場、夜市等處往往給人吵鬧、擁擠的印象,但攤販此起彼落的吆喝聲,鮮活了市場形象,也代表著為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攤販調查發現,菜市場中揮汗如雨的攤販,暗藏著有錢人,特別是「生鮮肉類」攤販,去年平均每攤營業收入新台幣 379.9 萬元,傲視其他類型攤販,而扣除成本後,平均每年淨賺 85.3 萬元,比起第 2 名生鮮水果類,多賺超過 20 萬元。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肉攤之所以「賺很大」,是因為買肉通常份量較大、單價也高,家庭主婦若要煮一家四口的晚餐,排骨湯、燉個肉或是滷雞腿,動輒兩百元起跳,相較之下,青菜一把數十元就搞定,肉攤收入自然較高。

不具名銀行人員說,肉舖攤販與生肉為伍,看起來雖然比不上坐辦公室、吹冷氣光鮮亮麗,收入卻比許多上班族還高,「很多都是開賓士的!」

而若與肉攤比較,菜販顯得「悲情」許多,根據主計總處調查,去年生鮮蔬菜類攤販平均每攤營收雖達 224.8 萬元,但扣除成本後的淨利則大縮水,平均每攤全年利潤僅 57 萬元,比賣水果、成衣的利潤還要低。

官員說,耗損率偏高是蔬菜最大致命傷,蔬菜在運送與顧客挑挑揀揀過程中容易受損,導致賣相變差,不只迅速跌價,甚至沒人要買,隱形成本非常高。

主計處統計,各類型攤販中,以肉攤淨賺最多,至於攤販數,則以「小吃、食品及飲料類」勝出,調查顯示, 2018 年 8 月底,全台攤販共計 30.7 萬攤,小吃類便達 16.4 萬攤,占比超過 5 成。

值得注意的是,和 5 年前相比,小吃類的攤販數減少 3.44 %,這也是 1988 年調查以來首度轉為負成長;官員解釋,台灣小吃攤販為數眾多,早已進入紅海市場,由於競爭激烈,許多攤販無法生存,只得黯然退場。

33 歲的大雄(化名)幾年前自行創業,在新北市人潮頗多的大馬路邊開了一家炸物店,儘管周邊已有同類型的攤販,有幾家甚至是 10 多年的老店,但大雄認為,只要產品好吃,顧客還是會上門,不料事與願違。

大雄苦笑著說,附近居民習慣老店的口味,他的生意始終沒有起色,加上店租高昂,苦撐近 3 年後,還是決定收攤,「做小吃真的太競爭了」。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現在夜市、商圈許多小吃攤同質性相當高,除非很有特色,否則小吃業即使進入門檻低,但脫穎而出不容易。

除了同業競爭,官員指出,攤販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網路興起,又以「成衣、被服、布及鞋類」,以及賣手機殼、玩具、髮飾的「其他商品販賣類」衝擊最大,因為民眾可以上網找到更多選擇,直接挑選喜歡的款式並比價。

觀察 2018 年「成衣、被服、布及鞋類」、「其他商品販賣類」攤販的經營情況,和 5 年前相比,攤販數雙雙減少,平均每攤年營收也分別減少 3.14 %、 5.63 %,是各類型攤販中營收唯二減少的,可見網路新經濟的影響甚深。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