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於 1970 年代末期叛客搖滾風潮中的「蘇西與冥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從叛客樂風開始,引領了從後叛客、新浪潮電子音響、乃至歌德搖滾的風氣之先,被時代雜誌和 AllMusic 等重要媒體譽為「在搖滾黃金年代中影響甚鉅的英國歌手」,女主唱蘇西.蘇斯(Siouxsie Sioux)的華麗裝扮,不僅蔚為時尚潮流先鋒,更為搖滾樂界的 Female-Fronted Band 風潮鋪路。
一開始,蘇西.蘇斯和史蒂芬.薩福林(Steven Severin)在一場 Roxy Music 的音樂會上認識,兩人都是當時風起雲湧的叛客搖滾的樂迷;他們在連團名都沒有的狀況下,臨時決定參與了 1976 年 7 月,由一大群「性手槍」(Sex Pistols)樂迷舉辦的一場音樂活動,請來兩名臨時樂手(包括「性手槍」的 Sid Vicious),把基度教禱詞”The Lord’s Prayer”作了二十分鐘的即興改編演出。這樣的演出引起了注意,後來又有人邀她們演出,於是他們請來鼓手 Kenny Morris 和吉他手 Peter Fenton 加入;不過 Fenton 的搖滾風格並不適合她們,於是改由 John McKay 頂替。這個定名為「蘇西與冥妖」的樂團很快走紅,當年十一月就在曼徹斯特上電視節目現場演出,同時也為BBC電台的傳奇主持人 John Peel 錄製節目,還登上 Sounds 週刊的封面。
不過,由於希望在音樂上處得「藝術上完全的主導權」,「蘇西與冥妖」在尋找落腳的唱片公司方面卻遇到了一些困難、遲遲未能決定;最後終於在 1978 年 6 月,才獲得 Polydor 唱片公司的承諾,簽下合約,以木琴開場的單曲”Hong Kong Garden”隨即登上英國排行榜前十名,受到媒體盛讚其創新性以及充滿影像感、栩栩如生的音樂。
同年十一月,樂團處女專輯《The Scream》發行;她們在叛客狂噪叛逆的基礎上,以那充滿實驗性的音響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冰冷、詭譎氛圍,色調陰鬱冷寒,彷彿來自地底深處或穹蒼邊際;無論是吉他或人聲均超凡脫俗,受到 NME 等重要音樂媒體的大力讚譽。
「蘇西與冥妖」的第二張專輯《Join Hands》在 1979 年發行;她們那彷彿走在旋律懸崖邊緣、人聲與吉他均極其飄忽迷茫、遊走在暗黑異域的樂音,吸引了更多的聽眾,也同樣受到媒體強力推薦,但九月巡迴演出時,鼓手 Morris 和吉他手 McKay 不合而離團,為了繼續演出,經紀人快速找來 the Slits 前鼓手 Budgie 頂替,但卻找不到吉他手,天團級的「怪人」(the Cure)樂團主唱兼吉他手 Robert Smith 適時伸出援手,幫她們演奏到巡迴結束為止。
後來,Magazine 樂團的吉他手 John McGeoch 加入「蘇西與冥妖」,錄製了單曲”Happy House”。1980 年的專輯《Kaleidoscope》正如其名,他們希望創造出一種如萬花筒般燦爛多變的感覺,每首歌都完全不一樣,充滿各種實驗性的效果與聲響,根本不管是否能在音樂會現場演出;音樂充滿了影像感、對比強烈的色彩、繁雜的思緒與概念飄忽擺盪,在英國專輯榜登上第五名,也首次前往美國巡迴演出。1981 年的《Juju》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嘗試;他們是先在演唱會現場把歌曲演出過當成練習,然後才進錄音室錄下來,充滿更多深沈、黑暗、張力強大的元素,在英國專輯榜取得第七名,也成為他們最暢銷的作品之一。此時,蘇西和此時已成為固定團員的 Budgie 私下成了一對伴侶,並另創一個名為 the Creatures 的音樂計畫,僅以人聲和鼓呈現,並發行了單曲唱片《Wild Things》。
1982 年洋溢迷幻風的《A Kiss in the Dreamhouse》同樣大受好評,薩福林形容這是一張「性感的」專輯, McGeoch 此時卻因酗酒問題離團,「怪人」的 Robert Smith 再次前來救援,1983–1987,「蘇西與冥妖」陸續發行了《Hyæna》、《Tinderbox》還有翻唱多首經典歌曲的《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至此,她們奠定的歌德式搖滾曲風已經卓然成形,同時也發展了幾個相關音樂計畫,包括蘇西與 Budgie 發行了 Creatures 的第一張專輯《Feast》,薩福林和 Robert Smith 也以 the Glove 的團名錄音。後來 Clock DVA 的吉他手 John Valentine 加入,她們也開始在樂曲編制加入弦樂,以及各種前衛的電子音效。
1988 年的《Peepshow》,加入了擅長多種樂器的 Martin McCarrick 和吉他手 Jon Klein,並由曾經操盤 U2、Dido、Manic Street Preachers 等名家的葛萊美名製作人 Mike Hedges 掌舵,黑暗陰鬱的面貌依舊,但卻加入更多流行元素,創造出更順暢動聽的旋律,因此大受歡迎,不僅寫下英國 TOP 20 的排行佳績,更獲得 Q 雜誌 5 顆星滿分推崇、AllMusic 4.5 顆星高等各大媒體一致讚賞。1991,他們和當時尚沒沒無聞的亞裔 Tabla 樂手 Talvin Singh 合作,引入更多異國元素,創造出《Superstition》專輯中迷離華美、引人神弛的幻境音響,隔年,「蘇西與冥妖」也接受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之邀,為電影《蝙蝠俠大顯神威》演出主題曲”Face to Face”。
此時的「蘇西與冥妖」即使在主流樂團也已是個響亮的名字;於是她們請來、另類搖滾先驅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創始成員 John Cal 與樂團共同製作,並特別運用古典大提琴陪襯增色,在 1995 年發行了最後一張專輯《The Rapture》,登上英國金榜第 33 名,更顯流行動感;但這也成為「蘇西與冥妖」的最後一張作品,隔年四月,她們宣布解散,但蘇西與 Budgie 仍持續 the Creatures 的運作,後來在 1999 發行了備受好評的專輯《Anima Animus》。
在叛克音樂崛起的 70 年代成軍,「蘇西與冥妖」以獨特風格奠定了後叛客風潮概念化的內涵,又精彩混入 80 年代新浪潮電子聲響,再融入冰冷詭譎的歌德式搖滾,陰鬱厭世的情調、寒調中的帶有精緻的細膩美麗,但又同時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展現對傳統音樂的反制。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她們以接近宗教式的手法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詭魅情趣。1978-1995 年推出的 11 張錄音室專輯,全數進佔英國金榜 TOP 35,締造 18 首英國流行榜 TOP 40 單曲,絕對有著搖滾天團的地位;蘇西.蘇斯也因而享有「後龐克教母」的稱號。而蘇西那華麗、具強烈戀物癖風格的打扮、貓眼紅唇的妝容、染成深黑的長髮,不僅開 female-fronted 樂團之先風,更成為後叛客的標誌,影響了後來從龐克延伸而出的歌德時尚,對潮流文化至今仍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1970 年代,美國經濟起飛,紐約進入經濟黃金時代,相對的大西洋彼岸的倫敦卻面臨經濟大蕭條,失業率持續攀升,罷工等社會運動頻繁,年輕學子對制式化教育及看不到未來的社會感到厭棄,因此在街頭逐漸出現反叛之聲,次文化族群的活動也益發旺盛。此時興起的叛客在某些人眼中,只有原始和反叛,甚至是一些搞怪;但它其實存在著反英雄主義、關懷弱者、DIY 創造等概念,而出身叛客的眾多藝術工作者,後來也往後叛客發展,以一己之力對抗主流,創造出更為百花齊放、各種獨立文化興茂繁盛的 1980 年代。「蘇西與冥妖」正是讓人回味這個文化盛世光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個樂團。
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