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總會上午舉行紀念五四百年圓桌論壇。與會學者認為,台灣應該運用五四精神,作為兩岸「民主精神」共同價值,推動知識份子間互動,積極促進中國民主化,防禦中國威脅。
中華文化總會 3 日舉辦「五四運動 100 週年: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反思」圓桌論壇,由副會長江春男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永祥、社會所副所長陳志柔、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陳若水、文總副秘書長張鐵志與談。
錢永祥在座談時表示,五四運動在百年前引發中國自由民主思潮,這份精神隨著如雷震、殷海光等自由派知識分子來到台灣,在此落地生根、發芽。
他也提到,中國將五四奉為共產黨革命史的一部分,因此當局最多只能扭曲,但不能禁止民眾、知識分子討論五四。因此,台灣可以從五四中找到某種思考資源,與中國有對應、對話的可能。
錢永祥認為,很多中國知識分子對台灣有寄望,也抱持了很大的信任,希望台灣能夠與他們有一些互動。因此,保衛台灣民主不是消極、防禦性的,而應該是進取性的;中國如果沒有改變,台灣就不能成功保衛自己,要做到這件事「五四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資源」。
陳若水則認為,台灣民主轉型前,民主思潮並未進入學校教育體系,導致現今的中老年人,對自由民主意識薄弱,甚至認為沒有自由民主,也能「馬照跑、舞照跳」。台灣自由民主體制仍相當虛弱,若要自強,就必須省思與補強。
張鐵志也提到,台灣威權時代不鼓勵社會大眾思考,只強調功利、拚經濟,使社會上存在「反智傳統」。因此,必須透過文化教育與媒體改造,強化社會大眾的思辨能力;同時促使民主議題成為到兩岸對話、交流的根源。
陳志柔則指出,中國自 90 年代到 2012 年以前,隨著網路發展與市場化媒體的出現,公共討論較尺度較現今寬鬆,兩岸知識分子對自由民主的認知、對政府的批判,甚至有高度共識。
但他表示,如今中國一方面促使媒體娛樂化,弱化大眾對公共事務的敏感度,一方面嚴控社會公共言論,使得現在的中國年輕知識分子,對台灣的共識、理解愈來愈低。
江春男則在會中表示,兩岸最重要的還是制度差異,如果差異沒有接近融合,兩岸要達到什麼合作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制度價值觀念的問題,也是自由的問題。台灣好不容易從戒嚴走到今天,是透過許多五四遺老所種下的民主、自由種子,希望將來中國也能享受這個果實。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