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訪】擁7座公共藝術獎 不按牌理出牌的「愛玩老小子」黃浩德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愛玩的老小子」黃浩德,出身建築背景,卻經常不務正業,試過主持廣播、出唱片與開餐廳。但 20 多年來,他始終懷抱對公共藝術的熱情,不只擔任專業評委,也接任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一職,致力於藝術推廣與進行個人創作,至今獲頒 7 座文化部公共藝術獎。

採訪當天,54 歲的黃浩德身穿素樸襯衫,戴著黑框眼鏡,給人平和沈穩、溫文儒雅的印象,但言談之中,透露了他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敢於嘗試未知事物的勇氣。他坦然笑說:「每次創作都是在挑戰,當下都覺得自己快死掉、不知道能否熬得過去,但也許這就是我的個性,如果沒有挑戰性,我就會覺得很無趣。」

黃浩德至今獲頒 7 座文化部公共藝術獎。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熱愛挑戰 見證台灣公共藝術的茁壯

在學生時代,黃浩德就充分展現「愛玩」與「挑戰」的性格,身穿奇裝異服 ,還留著搞怪的髮型,就讀中原建築系五年級時,更大膽擔任人體模特兒,僅穿著緊身內褲,讓大一學弟妹在課堂上臨摹他幾乎全裸的身體。不過,他自認思想保守,注重待人處世的禮貌,是個「老小子」,或許這正是他特別念舊,面對真正想做的事情,也總是全心投入的原因。

他最青春的年華歲月,也幾乎奉獻給台灣的公共藝術,一起經歷最艱困的階段,見證它如何茁壯 。1992 年,政府立法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希望推動公共藝術發展,並委託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籌劃。甫從淡江建築所畢業、在基金會工作的黃浩德,肩負舉辦研討會的責任,廣邀國內的專家學者、藝術家與民間團體參與。

「愛玩的老小子」黃浩德。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我會接觸公共藝術完全是因緣巧合。」黃浩德表示,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最早的訴求不是公共藝術,而是都市環境,由於前任執行長很感興趣,才接下這個案子;當時,甚至還沒有出現「公共藝術」這個名詞,都是講「環境與藝術研討會」,觀念還停留在「透過藝術品美化環境」。

在基金會待了八年左右,他感覺工作有些瓶頸與倦怠,難以突破,於是決定辭職,轉換到室內設計領域,與妻子徐世祺共同經營「創品設計」,不再只是以往輔佐的角色。同時,他也積極嘗試各種新可能,在台北開設以旅遊為主題的餐廳,但不定期更換菜單,提供瑞士、墨西哥、泰國、德國、日本等異國料理,讓旅遊達人們到此分享自己的心得體驗。

創品工作室。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不按牌理出牌」幫創作者圓一個藝術夢

雖然跨入室內設計業,但黃浩德與公共藝術從未真正訣別,依舊參與許多公共藝術的執行小組委員或審議委員,許多創作者都尊稱他為一聲「老師」。2008 年,他在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邀約下,回來擔任執行長,期盼讓公共藝術能發揚光大,推廣給更多人了解。

「我喜歡做的事情很多,常不務正業、不按牌理出牌,但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很投入。」黃浩德感性說道,基金會是他畢業後第一份正式工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在推動,有很強的歸屬感,所以當他得知基金會有段時間沒有運作時,才想說能否再回來多做點什麼。

基金會獲選進駐松山文創園區「133 號合作社」。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在他接手之後,基金會有段時間以政府標案為主,協助處理會議與做研究,緩解長期積累的財務危機。直到 2014 年,基金會獲選進駐松山文創園區「133 號合作社」,營運方向也隨之改變,特別撥出 20 坪空間作為展場,讓新銳藝術家、素人藝術家有個舞台呈現作品,給予他們被看見的機會。

四年多來,基金會在松菸舉辦超過 70 檔展覽,很多人在這裡做了生平第一個展、圓了一個藝術夢,對自己的作品開始產生信心,給予他們繼續創作的動力,甚至成為四處被邀請參展的藝術家。黃浩德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他們的庸俗花絮》陳泓圻個展,2017年在基金會展出。
圖片來源:取自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臉書

「這些遺珠・很藝術」與「最愛」

自基金會進駐松菸以來,每一檔展覽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特別是以公共藝術為主軸策劃的大型聯展。對黃浩德而言,最具代表性的展覽是「這些遺珠・很藝術」與「最愛」,以當時參展藝術家的陣容,在台灣公共藝術界既是空前也是絕後。

長期擔任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的他,總想著能多為創作者做些什麼,首檔展覽「這些遺珠・很藝術」便是從這個概念衍生而出。台灣每年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至少有 200 件,但藝術家提案的作品遠超過這個數量,卻因些微的差距落選,而成了遺珠之憾。

基金會進駐松菸後第一檔展覽「這些遺珠・很藝術」。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當評審的時候,內心常會很煎熬,覺得進入決選的作品都很不錯,但最後只能選出一件。」黃浩德說明,所有公共藝術作品都是針對特定的題目與基地來創作,落選就是落選了,不可能被人看見,於是他試著辦一檔展覽,讓藝術家把心中的遺憾、自己很愛卻落選的作品公開呈現。

「這些遺珠・很藝術」以模型形式展出。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了結藝術家的遺憾後,基金會隔年以「最愛」為主軸,讓創作者從所有執行過的案子中,挑選出一件最喜歡的作品來參展,呈現每個人獨特的觀點。有別於前者以模型展出,「最愛」運用影像的形式說故事,將已經完成的公共藝術創作輸出成巨幅照片,讓觀者可以站在前方合影,彷彿親臨現場。

黃浩德指出,這檔展覽可以看出每位藝術家的個性不同,所選出來的作品也很不一樣。有些人喜新厭舊,最愛的永遠都是最新的作品,有些人的最愛則是「初戀」,也有人選擇嘗試改變風格的「轉捩點」,或對自己來說有重要意義的作品。

「最愛」以影像形式呈現。
圖片來源:取自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臉書

個人創作強調民眾參與

截至目前為止,黃浩德以個人身份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已有 5 件。他說,自己當過很多次評審,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思索「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很感謝在 2012 年時,有人邀請他到宜蘭清溝國小創作,讓他有了第一件自己的公共藝術作品。

對黃浩德來說,每件作品完成後,要有人使用,才開始擁有生命,因此他挑了自己第二件作品、設置在林口頭湖國小的《紅土地樂園》參加「最愛」展。為了呼應林口台地的地理特性、當地磚窯場的發展,他運用紅土燒出的產物「紅磚」,以等高線圖為意象,在校園中創造一座線條流動的「頭湖紅堡壘」,作為師生說故事交流的小天地。

線條流動的「頭湖紅堡壘」。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同時,黃浩德也邀請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與「紅方塊樂園」的創作。由於紅磚不是常見的媒材,他透過舉辦創作營,讓大家了解紅磚特性,接著以「巨人的書房」為題發想、製作小型模型,再找來專業的砌磚師傅完成 10 件在校園中可坐、可玩、可用的遊具。

「我很開心自己能激發大家進行創作,讓他們的想法變成公共藝術作品。」黃浩德提到,他一直以來投入藝術教育推廣,協助民眾了解藝術家在想些什麼,當大家不熟悉、不認識一件作品,內心就不會感動,如果知道作品背後的概念、辛苦的創作歷程,欣賞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想法。

「紅方塊樂園」由孩子與家長共同創作。
圖片來源:取自新北市公共藝術網

基金會撤出松菸 暫告一段落

10 年來,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不僅帶給民眾對於藝術的感動與啟發,也成為串聯藝術家們交流合作的平台。但今年 3 月底,基金會與松菸的租約到期,黃浩德考量現實財務壓力、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決定不續租,暫告一段落,讓自己與基金會都先休養生息。

黃浩德坦然說道,或許是他太過理想化,進駐松菸後,雖要負擔租金,卻又希望在這裡多做一些展覽。這幾年來,他的個性也有所轉變,對藝術創作很感興趣,現在想先空一段時間,在生活可以安定的狀況下,多嘗試一些創作。

基金會撤出松菸。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20 多年來,台灣的公共藝術產生很大的變化。」黃浩德表示,在過去的觀念中,公共藝術的任務是美化環境,但現在的公共藝術形式非常多元,不一定是個藝術品,也可以是表演、藝術計畫或教育活動;藝術品更從早期純粹的雕塑,到現在開始結合科技發展,加入錄像裝置、攝影、LED 燈光變化。

不過,台灣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他提到,當創作形式不斷在變化,有些經辦機關的態度卻很保守,把公共藝術視為「工程」;行政程序跟 20 多年前相比,也完全沒有進步,讓不少藝術家打退堂鼓,認為做公共藝術的創作,是一件很辛苦、投資報酬率又很低的事情。

基金會於2013年籌辦的《遇見・白鷺鷥》公共藝術節。
圖片來源:取自黃浩德臉書

「如果藝術家不被尊重,怎麼會想要繼續創作?有些公共藝術作品完成後,經辦機關沒有好好維護與清潔,很快就走樣。」黃浩德認為,好的單位應該要察看作品是否安好無缺,每年給經費進行維修,一起為這件作品好,讓藝術家感覺彼此待在同一艘船上。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