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思想坦克》從觀看變成被觀看──談談《我們與惡的距離》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粉絲專頁

本文作者為 Pony(馬曼容),原文標題:從觀看變成被觀看──談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近期在台灣受到高度討論的影視,絕對非《我們與惡的距離》莫屬。由林君陽執導、金牌編劇呂蒔媛執筆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出發,不急於追求當下事件發生後的熱點,反而將背景設定在事發後兩年,當一切法律程序接近尾聲,卻也明白就算再多時間的洗禮,也沖淡不去那來自心底最銘記的傷痛。戲劇的成功,也讓觀眾讚賞劇中社會寫實的細膩,與人物情感的飽滿刻畫,每週兩集引發熱烈討論,讓收視率節節高升,第 10 集大結局更是創下 3.40 高收視率,成為台劇的新里程碑。

《我們與惡的距離》令人讚歎的地方,也在於觀點上的全面,角色支線眾多,但卻照顧到事件的所有關係網,加入新聞媒體、法扶辯護、醫院體制,也從各種當事人、被害者、加害者及家屬們的視角進行深刻剖析。但綜觀內容主題本身,《與惡》非然是走在最前端,關於對新聞真相的著墨,美劇《新聞急先鋒》(Newsroom)和港劇《導火新聞線》早在新聞電視從業者的生存環境,於職業道德和事實追求的人性做上拉扯;而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觀感,港劇《on call 36 小時》與《仁心解碼》系列,則從醫院的角度探討生而為人的包容與加深大眾對病理的認識。這幾部劇也在當年播映時,造成不少觀眾的討論與反饋。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粉絲專頁

然而《與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單純只在某一層面同質性高的工作圈,去做集體討論,內容依然存在競業的你爭我奪、高層下屬間的勾心鬥角。但最難能可貴的是,故事選擇開枝散葉,觸及到曾經與事件相關的人物,也分別給予平均的戲份,不單一強化他人的視角。這樣一個冒險的作法,在很多劇集往往因支線太多,導致後期故事的鬆散。因《與惡》聚焦一件曾經類似發生過,也轟動社會的真實事件,從而喚起大眾心中未曾平息的波湧,當受害者家屬面對加害者親屬,而他們又是上司下屬關係,生活又該如何選擇?再一次地,《與惡》藉由社會事實與心理傷痛,不僅將人物有機地集合在一起,也將觀者帶入另一股情感漩渦之中。

廢死議題的出現,近乎是每當有駭人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一出,便會成為台灣的話題討論,舉凡2014年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和 2016 內湖隨機殺人事件,都喚起大眾對於死刑執行的想法。但廢死與反廢死,這兩邊的立場總是交織不在一起,《與惡》雖然旨不在宣揚某邊的立場,但它似乎提供另一個討論的空間。當王赦律師積極地奔走,不讓法律的死刑淪為一種恐嚇教化的工具,他並非只想利用精神疾病變成逃罪的旁門左道,而是希望真正去思考罪犯背後的犯案動機,理解來自同類人的心理作為。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粉絲專頁

另一方面,王赦的妻子及受害者家屬,站在惡人必死的立場,但在王赦與妻子袒露自身背景,與身處環境的家庭種種後,似乎「聆聽」也成為我們日常最忽略的小事。再者,當新聞媒體一再渲染,誇大強化「精神病患」的特徵行為,也彷彿建築起一座「我們與病患的距離」,戴起視他人為異樣的眼鏡,不再關心是什麼刺激與經歷,讓他們如此作為?也不在乎他們是否已康復,需要被關愛。最終,反而全是自己的心裡作祟,有意識地不接近他們。對於「惡」的病識感,我們都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所謂的「惡」,也都存在在你我身上,我們與惡的距離,看似很遠,其實近在眼前。

然而,對於新聞媒體的著墨,《與惡》也全然污名化的呈現。儘管搶快衝收視率、高層給予壓力必然是肇因之一,使得新聞內容片面偏頗、一再重複索然無味。但觀眾依舊能看到新聞台是如何運作,當消息傳來,真假未確又該如何實事求是,提供給觀眾最正確的新聞內容?它體現一種無形的生存壓力,當大芝初對新聞工作的熱血嚮往,面對「觀眾只有七歲智商」的職場思維,又該如何從中與之權衡?甚至當加害者親屬的自己,從拍攝者成為被攝者,那糾結無法兩全的焦急思緒,都從《與惡》面面俱到的細節體現,也為觀者提供另一層可思量的觀點。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粉絲專頁

《我們與惡的距離》之所以成功,一切並不是偶然,劇集真正抓到來自社會心病的病灶,點出曾經瘋狂盲從的跟風現象,明言職場內部不敢公開之事,甚至劇情不再針對唯一的李曉明死刑犯圍繞,而是多重游擊方式,像是一顆顆石頭投入池中,泛起大眾對死刑議題的漣漪。全劇也以五集作為分水嶺,觀看槍響前後每個人所產生的心理變化,一步步一集集,不僅帶領觀眾走入角色的內心世界,看見一顆顆破洞不堪的無力之心,也呈現社會背後那血淋淋的運轉法則。

儼然觀眾不再只作為觀者,僅僅接收劇集提供的訊息,漸漸地會發現,原來角色中所凝望且身處的社會,其實就來自我們最真實的周遭。當觀看者成為被看者,走出《我們與惡的距離》螢幕之外的我們,是否也能清晰地分辨這世界的真偽,不再與日常之惡繼續為伍。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