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分析:伊斯蘭國意識形態未滅 恐已重整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Engin_Akyurt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建立的哈里發國覆滅。但分析指出,領土雖失守,但其意識形態沒消滅,恐已在伊拉克遜尼派心臟地帶重整,相同情況或許也會發生在美國將撤軍的敘利亞。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沙米爾(Samer)回想 2015 年盛夏某日,他擁有英國文學學士學位的朋友遭斬首後,遺體被掛在敘利亞北部拉卡(Raqqa)主要廣場上的可怕記憶。

沙米爾回憶道:「誰都不准碰觸遺體,也不可將它取下安葬。那是難以名狀場面,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我在人群中當場昏倒,被送出現場。」沙米爾只是化名,以免真實身分曝光。沙米爾的那位朋友當時 20 多歲,被伊斯蘭國安上「激進主義」罪名,將他斬首示眾。

2015 年 1 月伊斯蘭國全盛時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佔據的土地約當英國國土面積,吸引 4 萬外國戰士效力。當年在伊斯蘭國位於敘利亞的前「首都」拉卡(Raqqa),公開處決是常有的事,透過這種殘忍手段讓異議人士噤口,也讓一般人心生恐懼。

美國支持的軍事同盟敘利亞民主力量(SDF)今天宣布拿下敘東代爾祖爾省(Deir ez-Zor)的伊斯蘭國最後據點巴古斯村(Baghouz),徹底消滅伊斯蘭國自稱的哈里發國(caliphate),意味打擊這個激進武裝團體的 4 年戰事就此結束。

不過分析家指出,巴古斯村陷落並不意味伊斯蘭國已遭摧毀。奧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中東研究中心(Center for Middle East Studies)主任藍迪斯(Joshua Landis)指出,蟄伏的伊斯蘭國成員將會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繼續展開「打了就跑」(hit-and-run)攻擊。藍迪斯說,因此,要說已經摧毀這個恐怖組織,「完全談不上」。

談到伊斯蘭國興衰起落,得從它最早在伊拉克竄起,後來在敘利亞蔓生說起。

伊斯蘭國最早是蓋達組織(al-Qaeda)在伊拉克的分支, 2006 年以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ISI)著稱。蓋達要角領導的這項運動於 2003 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助長當地教派衝突。

在那段期間,ISI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展開致命攻擊,鎖定與西方結盟的部族領袖和美國駐軍,後雖遭逐出巴格達,它卻很快拿下伊拉克第 2 大城摩蘇爾(Mosul),並從那裡繼續發動攻擊。

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 2010 年成為集團首腦,兩年後他授權 ISI 附屬團體在已然陷入內戰的敘亞成立分支,最早叫努斯拉陣線(Jabhat al-Nusra),後來整合進入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接下來,ISIL 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已因戰亂而脆弱不堪的地區坐大,影響力和軍事力量隨之擴張。

ISIL 當時在拉卡致力削弱反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敘利亞自由軍(FSA), 2014 年初驅逐 FSA 兩大派系。

就在阿塞德政權不斷違反人權的同時,這個自稱的哈里發國向支持者承諾要建立烏托邦,成立初期獲得一些想要從戰爭和阿塞德政權束縛中追求「正義和自由」人士的支持,敘利亞的經濟情況自然也助長 ISIL 坐大。

藍迪斯說,ISIL 當時能夠動員數十萬人,並獲為數更多人的同情,「成為一股讓舉世恐懼的運動」。多年以來,包括非洲和東南亞都有武裝團體對 ISIL 宣誓效忠,並對平民和安全人員展開攻擊。

美國 2016 表示,全球有至少 34 個團體曾對這個所謂的哈里發國宣誓效忠。也有個人以 ISIL 之名在美國和歐洲展開大規模攻擊。

巴格達迪 2014 年宣布在摩蘇爾( Mosul )建立橫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哈里發國後數個月,美國為首聯軍便展開對抗 ISIL 的戰役,對其進行鎖定空襲。

但 ISIL 往伊北庫德族掌控地區擴散,挾持少數民族作為奴隸,包括亞茲迪人(Yazidi)。

聯軍不間斷砲擊和地面行動終致哈里發國陷落,但也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追蹤平民死傷的英國組織 Airwars 表示,光是在人口稠密城巿地區的戰事,聯軍空襲至少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造成 6000 位平民喪生。根據這個組織, 2014 年 8 月 8 日至 2019 年 2 月 23 日間,包含空襲和砲擊,聯軍計展開 3 萬 3961 次攻擊。其中大部分在敘利亞,主要是為了收復拉卡。

分析指出,儘管領土失守,但 ISIL 的意識形態沒有覆滅。

諮詢機構 IHS Markit 資深中東分析師施卓克(Columb Strack)指出,ISIL 已經在伊拉克遜尼派心臟地帶幾乎無法到達的地區,與同情他們的周圍遜尼派阿拉伯社群重建支持網絡,藉以重整並且建立避風港。而這樣的情況很可能也會發生在美國宣布準備撤軍的敘利亞。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