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有助診斷不同失智 英研究分析大腦蛋白結構

圖片來源:Pixabay

科學家研究拳擊手及其他運動員的受損大腦,發現頭部相關疾病「拳擊手腦病症候群」(punch drunk syndrome)的關鍵細節,這可能有助於發展出阿茲海默症的新診斷和治療方法。

這種又被稱為「慢性創傷腦部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的症狀,與頭部不斷遭到重擊有關,並造成類似習性改變、困惑及失憶的阿茲海默症失智狀態。

慢性創傷腦部病變可能影響從事諸如拳擊、橄欖球、足球、美式足球等劇烈接觸型運動者,但因為需要移除腦組織分析才能確診,目前只有在患者死後才能被診斷出。

和全世界 5000 萬阿茲海默症病患一樣,慢性創傷腦部病變出現腦部特定蛋白不正常沈積現象,其中一種就是在細胞內形成神經纏結細絲的濤蛋白(Tau protein)。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研究人員今天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這項研究,詳細描述慢性創傷腦病變不正常濤蛋白纖維的原子構造。

MRC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兼研究共同領導人葛德特(Michel Goedert)表示:「我們對這些結構的新知識,可能讓診斷尚在世病人罹患慢性創傷腦部病變成真,方法是透過研發出會特別與慢性創傷腦部病變濤蛋白纖維結合的示蹤劑(tracer compounds)。」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也解剖 3 名罹患慢性創傷腦部病變的病人大腦,從中提取濤蛋白纖維。 3 人分別為 1 名前職業美式足球員及 2 名前職業拳擊手。

這些纖維透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研究團隊發現,雖然這 3 名慢性創傷腦部病變患者的濤蛋白結構相同,他們與阿茲海默症病患的病變蛋白卻有所不同。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未來可能協助醫生診斷病患時,區分數種不同種類失智,也能進一步了解濤蛋白如何及為何出現特定疾病的團塊及褶皺。

共同領導研究的謝瑞斯(Sjors Scheres)表示:「我們還不知道這些分子的化學本質,但我們猜測它們或許在濤蛋白集結成纖維時,扮演某種角色,而它們大量增加,可能就是有些人發展出慢性創傷腦部病變,而有些人卻沒有的原因所在。」

他表示,下一階段研究將會是辨別那些分子,並了解它們在濤蛋白沉積時扮演的角色。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