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執中指出,對習近平來說,目前處於內外交迫,外部有美國壓力,內部有歷史定位需求。「習五條」對外就是警告外力,對內是統一思想,對台設定底線,在兩岸議題上不能再失分,需先把底線畫清楚。未來在他設定的底線之下,從對台會議到政協報告,都脫離不了習近平的定調,代表彈性已經越來越小。
反獨急迫性最高
對於是否顯示促統急迫性升高?張執中認為,應該是反獨急迫性最高,促統只是不再陷入台灣內部討論氛圍。他說,台灣因為民主政治選舉關係,基本上,中國方案在台灣不受青睞,所以中國丟出自己的方案,也限制台灣這邊,執政黨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所面臨的是更緊縮的方案。
台灣內部在兩黨選舉過程中,都必須面臨這個問題,而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藍營,但不管藍營或台北市長柯文哲未來要參選總統,都必須解釋所謂「和平協定」,或兩岸關係應朝哪個方向走?過去的「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基本上已經不在中國表單中,藍營內部必須找到新的論述。
延續「習五條」、推兩制方案
中國推出對台 31 項措施滿1年,張執中觀察,中國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只是一個方向,真正在推動是近兩年提出的社會經濟融合,包括每年近 600 萬來往兩岸,與定居在中國近 60 萬的台灣的百姓或配偶,這些人都是中國積極拉動的對象,不管在就業、創業、投資、青年就學就業等等。在深化兩岸社會經濟融合這方面,值得關注。
而對於兩岸展開政治協商的可能方式,張執中指出,政治協商過去從毛澤東時期便是他們討論的方式,而兩岸自以「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互動以來,奠定的是平等、對等,必須有公權力的背書,政黨間互動只是其中一個管道。
張執中說,中國在加強社會經濟融合的過程中,不只有政治人物,還包括不同背景一代一線青年、基層、宗教,可以想像不同背景都是中國聯繫的對象,也涵蓋未來政黨對話或論壇形式,要看所定的主題,基本上還是會在「習五條」的範圍裡。台灣代表對話的這些人,到底提出那些對應說法,一定會有人接受或反對,不管是贊成或反對,基本上都陷入對方所設的兩制方案中。
兩岸黨對黨交流 民進黨恐仍無意願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與台灣有關黨派團體和人士的交流,是否可望有民、共交流?張執中說,應該要回到過去中國一貫的說法,只要認同一個中國,任何黨派都願意坐下來談的態度,所以政黨協商基本上還是希望吸引台灣內部支持這項方案,進而能帶領去對話,不過,民進黨不太可能參與這樣的對話,然而
就算民進黨不參與,但仍會吸引其他黨派政治人物去參與討論。結果將形成分化的效果,主張現有主權獨立的一邊一國,和主張跟中國統一,就變成兩個極端,使台灣內部出現分裂狀況。
中國對台 31 項措施「看得到、吃得到」?
中國國台辦宣稱實施「對台31措施」1年來,做到「條條有案例、項項有著落」。
張執中對此表示,如果就「習五條」跟「對台 31 項措施」來講,「習五條」基本上是表達中國的態度,實際上中央的文件及政策都還沒出現,只有民間討論,但 31 項卻是對台系統、台辦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的實質方案,對台商、對企業、對青年、對就業、對居民待遇等等項目。對來往及居住中國的近 660 萬台灣民眾來說,這項做法是讓他們的生活跟中國的現狀愈加貼近。
張執中說,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台灣須關注目前中國所提出的數據到底有多少實際成功的案例或實際成果,這部分是不確定的。像是比較難查證目前實際創業成功的比例,例如中國要招攬千人,但實際招攬多少人?到什麼樣的崗位?這對中國來講具有強大宣傳效果,但後續大家都忽略了實際的情況到底如何?便讓中國佔了先機,形成了在當地有非常多的就業機會等印象。
防中國對台31項措施風險
張執中進一步提醒,社會經濟融合目的是讓在中國的台灣民眾能獲得更貼近當地社會運作的型態,對台灣民眾來說確實很便利,但提醒台灣的學生和青年到中國尋求機會時,還必須關注如創業基金貸款等,因是貸款,成敗與否來自於他的創作能不能被企業購買,如果今天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便和在台灣既有的貸款一樣。是機會同時也是風險,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創業也會有失敗的風險。所以青年赴中國創業,須考量自己的條件和中國的市場競爭性。
人大焦點:經濟、防範風險
另外,中國第 13 屆全國人大第 2 次會議 5 日開幕,張執中對此指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但從去年以來美中貿易戰造成經濟下行,內部狀況包括金融監管方面,像是 P2P 的網貸平台出現金融難民、民營經濟退場、假疫苗、失業潮等,對習近平而言是內外交迫。
張執中說,從剛結束的中國 31 省市的地方兩會,基本上都顯示經濟下行,預計 2019 年 GDP 的成長都比過去更低。所以目前包括中央到地方,尤其在地方開兩會之前,習近平還特別插播了一個地方一把手的研討班,就是要討論防範風險的議題,代表中央的確認知情況嚴峻。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大致瞭解,中國整體的經濟成長指標應還是下調,而下調過程當中,中國談穏就業等六個「穩」,顯示將成為今年以來面臨最大的挑戰,所以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可能在防範風險。
至於防範風險真正的對象應該是各個省市,因為地方政府如何跟中央同步調,一方面要顧及經濟,一方面必須繼續推動創新,背後又有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既然美中貿易條件這麼嚴苛,未來也要開放市場,他們的創新可能會面臨到智慧財產權的衝突,以及未來外商投資市場可望更加開放,在此情況下,地方要如何持續創新,且在經濟下行中,又該如何維持投入更多基礎建設,因為還有地方債、還有失業的可能性,不管對中央和地方都是連動的效果。
張執中還指出,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如何維持社會穩定可能更重要,維持社會穩定,中國政府要花更多壓力去控管媒體輿論等,反而國家與社會間的衝突是比較大的,一但壓制又會產生反彈,就造成政府跟民間社會之間的衝突,一環扣一環之間,中國目前唯一能做的,可能要求地方政府必須要跟中央路徑一致,必須要防範風險。甚至在上次會議當中提到,要用更多的精神去處理這些問題,但面對這個結構性的情況,對中央和地方而言可能都是很大的壓力,中國必須走一步看一步。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