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李政亮,原文標題為中國中小學課本裡的愛國主義,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近日,中國政府宣布開放台灣人參加中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不過,條件是擁護共產黨領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共產黨在中小學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一個國家準備將小孩培養成什麼模樣,教科書裡藏有答案。近二十年來,中國的中小學教科書在教育部的部編版與一綱多本之間來回擺盪。中國自 2001 年實施一綱多本,也就是「只要」符合教科書撰寫的規定,一般出版社也能編撰教科書,這個只要裡要有一定比例的愛國主義課文。2016 年中國教育部回歸部編本,也就是自 2017 年開始,各級學校開始使用部編版。
到底部編版與原來的一綱多本內容有何不同?
愛國主義之讀書乃圖中華之崛起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在中國小學語文課本佔有一定份量,到了初中(國中)的「思想品德」乃至高中的「政治」漸次轉化為更為體系化的政治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約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領導人神話,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當中,背景是東北的小學課堂,老師問小朋友為何來學校讀書,一人回答為了以後賺大錢,一人回答光耀家族名聲,老師都不滿意。見到一旁濃眉大眼沉默不語的學生,點起回答。學生答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深表欣慰。
這位濃眉大眼的學生,就是周恩來。
第二類則是革命敘事。一九二一年共產黨成立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的國共、中日戰爭敘事是主要題材。例如《金色的魚鉤》裡,一位老伙房兵行軍途中照顧兩位體弱年輕士兵,沿途遇河流便將針燒成魚鉤釣魚煮成魚湯,他將精華部份都給了兩位年輕士兵,最終,自己因不堪疲累死亡。
這類課文除了描述革命、戰爭艱辛之外,更在強調犧牲自己成就全體才是至高的價值。類似的課文是《一顆蘋果》。戰爭時期,一群士兵因飛機轟炸被困在防炮洞,部隊傳令兵前去找弟兄,沿途,撿到一顆蘋果。課文的主旨在於傳令兵找到防炮洞的弟兄後如何處理這個蘋果?答案是每人輪流吃一口蘋果。
愛國主義之阿里山是從武夷山分出來的
第三類則是國族疆域的神話,最具代表性的課文便是《阿里山與武夷山的傳說》,在這個虛構的故事當中,十九歲少女花珊與她年邁的母親在武夷山平靜地生活。不過,怪物的出現破壞當地人的生活,少女花珊只有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的神功上山挑戰怪物。對決過程中極為激烈,武夷山一分而二,一為武夷山,一為阿里山,分裂過程流出的海水則為臺灣海峽,花珊雖解決了怪物,但她卻與母親分離。花珊在阿里山,母親則在武夷山,花珊日夜思念母親留下的淚水則成日月潭。
前述是小學課文裡的愛國主義教育類型,到了初中的「思想品德」,愛國主義也會有各式延伸,例如中國的趕超邏輯。經典課文是中國生物學家童第周留學比利時,他的室友因他是中國人看不起他,不服氣的童第周於是跟室友打賭,看誰先拿到博士學位?這類敘事的結尾自然是童第周先拿到博士學位,證明中國人不比人差。此外,中華民族文化的表述也開始出現,教科書裡其整體樣貌是五千年歷史的優秀文明、是一個潔淨的有機體,因此必須提防細菌的侵入等。
加強版愛國主義
按中國教育部的規劃,2017 年開始陸續推出的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當中,古文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此外,紅色經典的課文也所提高。就前者來說,習近平上台之初,知識界曾有「援馬入儒」或是「援儒入馬」的爭論,簡言之,就是馬克思與儒家如何調和的問題。不過,也在此時習近平也已透過《人民日報》出版《習近平用典》,其內容就是把國學放置於習政權的統治架構下。
至於紅色經典又增加了那些?整體來說,語文教科書裡的課文串聯起來就是體系更為完整的政治課。革命敘事既有領導人的經典語錄,如毛澤東 1944 年紀念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也有無名戰士在抗日戰役中的英勇付出,如《狼牙山五壯士》。在共產黨的敘事裡,革命不僅是中國人民的事業,更有國際友人的義助,加入中國革命行列的加拿大醫生白就是典範,《紀念白求恩》也編入教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開國大典》的景況也收入課文。
而後,相同的政治宣傳手法再來一次。小學二年級的課文裡,不但有忠黨愛國樂於助人的樣板雷鋒,也有鄧小平植樹。總體來說,毛澤東與鄧小平出現的次數高於過去一綱多本時代。
遙遙公民之路
多年來,中國一直有民國熱的熱潮,就連小學教科書也有民國熱。大致從 2010 年開始,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書接續重新出版並成為暢銷書,諸如 1917 年商務書店的《商務國語教科書》、一九三二年開明書店所編的《開明國語課本》與 1930 年世界書局的《世界書局國語科本》等。
在《開明國語課本》裡可以看到今昔教科書的差異。
開明版當中極少提到「偉人」,整套教科書中所論及的當代政治人物只有被尊為國父的孫文,與他相關的課文共七課,占整套教材兩百五十二課的百分之二,而且其內容是以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
除此之外,《開明國語課本》其實不僅是語文教科書,高年級的課文當中,也鼓勵學生進行民主與自治,例如第六冊第三十三課的〈碧桐會〉當中,便教兒童如何籌組社團訂定章程、三十九課的〈演講的材料〉、四十課的〈演講的聲調〉、四十一課的〈演講的姿勢〉與四十二課的〈對於乞丐要給錢嗎(辯論)〉等,都在教兒童如何完整地闡述自己的意見甚至辯論。
可以看到,民國時期教科書所欲培養的是公民,不過這個理想在當時未能實踐,今日人們重新翻開民國教科書,只是一種懷舊的好奇,還是想成為摘掉紅領巾的公民?
相關報導:
- 中國開放台灣人任教中小學 惟須貫徹中共教育方針(2019/01/10)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