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曾是十大死因之一,直到 2001 年才退出,不過,全國每年仍有 3 千多人自殺死亡,台北市占 300 多人。壓力累積易有「遞延效果」,如何阻擋,正是自殺防治中心的努力重點。
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科長曾光佩表示,台北市自殺死亡率在 2005 年時達到高峰,每 10 萬人中有 17.8 人自殺,當時的全國自殺死亡率為 18.8 人,隨後逐年遞減,而 2009 年自殺防治中心成立後,自殺死亡率更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 2013 年有 261 人自殺死亡,換算成比例為每 10 萬人中有 9.7 人、 2014 年有 311 人,比例為 11.5 人、 2015 年有 318 人,比例為 11.8 人, 2016 年有 308 人,比例為 11.4 人、 2017 年有 317 人,比例為 11.8 人。
而全國的自殺死亡人數,從 2013 年至 2017 年,每年都在 3500 人至 3900 人間,台北市為全國自殺死亡率最低縣市,每年仍有 300 多人自殺死亡。
曾光佩分析,自殺成因太複雜,涉及家庭、人際、經濟、憂鬱情緒等,而年齡也有影響,「年紀愈大,死亡率愈高」,尤其老人家一旦嘗試自殺,救回來的機會相當低。
她說, 65 歲以上長者自殺因素多因家庭或疾病,如面對孩子離家的空巢期,難以排解寂寞情緒、老人照顧老人的龐大壓力,以及久病厭世等,常讓長者萌生輕生念頭。
中年男性會自殺,多是經濟因素與工作壓力,中年女性則是家庭與親子關係;年輕族群有的是課業壓力太沈重,或情關難過,有的則是看到某明星自戕,產生模仿效應。
自殺防治中心組長游川杰說,將 2002 年至 2017 年的貧窮率、離婚率與失業率與自殺死亡率做相關研究,會發現隔年的相關程度比前一年還要高;而自殺防治中心委託台大公衛學院,進行 2012 年至 2016 年台北市自殺趨勢分析,發現中秋節前後的自殺死亡率明顯偏高,春節、清明、端午等其它節慶反而無異常。
曾光佩表示,原因在於「遞延效果」,她說,「當下窮困 2 個月、吵架 2 個月,不會產生自殺念頭」,當問題遲遲沒有解決,時間就會產生加乘效果,時間愈長、效果愈大。
所以,自殺防治中心的工作就是阻擋遞延效果發生,曾光佩說,要跟時間賽跑,給予對方當下最需要的資源、關懷與陪伴。
而資料顯示,自殺死亡的人當中,有 50 % 在自殺前 1 個月有頭痛、睡不著、憂鬱症等狀況,並尋求醫師協助。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