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咖啡誌 追尋在地黑金發展史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Christoph

台灣「黑金」商機最早可回溯到 19 世紀,作家文可璽以「台灣咖啡誌」追尋台灣咖啡發展史,從台灣咖啡引進、種植到發展實況一一拆解,猶如一堂在地咖啡歷史推理課。

全球有三分之二人口飲用咖啡、每天消費量高達 14 億杯;在台灣,統一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如雨後春筍般盤據台灣大街小巷,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人一年能喝掉 28.5 億杯咖啡,看出台灣黑金商機仍不斷發酵。

麥田出版的「台灣咖啡誌」追尋台灣咖啡的蹤跡旅程,作者文可璽從零散的史料中抽絲剝繭,並多次實地訪查咖啡最初產地的遺址與試驗場。將台灣咖啡從引進、種植到發展實況一一拆解,猶如一堂在地咖啡歷史推理課。

據麥田出版的介紹,文可璽 1967 年生,早期因追尋台灣咖啡種植歷史之謎,一腳踏入在地咖啡種植的世界,他曾去台灣各地罕無人跡的咖啡栽培地,並從生產面轉為考察日治時期庶民在咖啡館、喫茶店消費的歷史。

書中提出許多台灣本土咖啡發展史的疑問,例如「何時開始擁有自己的咖啡樹,以及何時啜飲到自己收成的咖啡豆」等大哉問。

「台灣咖啡誌」揭露, 19 世紀時,台灣大稻埕收購茶葉的李春生,是第一個嗅到「黑金」(咖啡)氣味的商人,他的咖啡豆購自擺接堡冷水坑(現今土城區清水)游氏兄弟的咖啡園,這可能是台灣最早種植咖啡樹的歷史記載。

清朝末年,咖啡豆在台落地生根;日治時期,台灣咖啡樹栽植的普及率達顛峰。 1911 年至 1917 年間,日本技師田代安定詳實的台灣咖啡樹種植記錄,為台灣的咖啡樹栽植打開歷史新頁。

1938 年,台灣咖啡栽培面積與收成已達高峰,北起台北州,南至高雄州,甚至花東都有咖啡栽培,是台灣咖啡豆全盛與風華年代。

第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咖啡的盛世漸衰。戰後山林管理所接管後,咖啡園變成林木地,或改種其他作物。直到 2003 年,雲林古坑舉辦首次台灣咖啡節,成功營造咖啡原鄉的風華,從此為東山、阿里山、舞鶴台地等處的台灣咖啡拉開新序幕。

台灣咖啡的歷史,在作者筆下,有條不紊地畫出首張珍貴的台灣咖啡地圖,譜寫台灣本土至今最嚴謹與豐饒的咖啡史詩。

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在推薦序提到,「台灣咖啡誌」除考證嚴謹及內容扎實外,作者還找到各種珍貴咖啡種植的山林地圖及歷史老照片,而隨頁附註更是詳盡,幾乎可達專業史學水準。是第一本描寫日治時期台灣咖啡種植產業發展史的佳作。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認為,文可璽是台灣咖啡歷史的偵探,「台灣咖啡誌」蒐集堅實的歷史資料,並透過系統性整理,讓一切謎團都在證據的照亮下解開。最難得的是,作者踏察過不少咖啡植栽地,加入空間與地理的向度,提供更為立體的歷史。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