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江昺崙專欄》彰化海上風機還轉得動嗎?

圖片來源:中央社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選舉的時候,曾提到說他上任後要去南海挖石油,讓高雄發大財,聽起來非常厲害。

但其實彰化早在幾年前,就找到了比石油更寶貴的天然資源,而且蘊藏量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就是台灣海峽上的「離岸風力發電」。

前彰化縣長魏明谷在公開場合演講,最喜歡提到的政績就是社會福利與離岸風電。走進彰化縣政府,也會在大廳看到一幅巨大廣告,背景圖片是高聳壯觀的海上風車,廣告上寫著「風光大縣」等大字。

魏明谷把在彰化外海建設離岸的風力發電,當成是他施政的主軸,擘畫了 2025 年高達 2.1GW 發電量的遠景(將近核四廠兩個發電機組的發電量);並且推動綠能產業在地化,希望前來投資的跨國企業能紮根彰化。

彰化縣政府一度因為財政吃緊,取消了免費營養午餐的政策。後來也是透過收取綠能廠商的「印花稅」達 6139 萬元,才又將免費午餐的政策推上線,取名叫「綠能午餐」。

但魏明谷提出的美好願景,彰化人卻不一定買帳,消失又現身的免費午餐政策,也給民眾反反覆覆的感覺。結果,魏明谷選戰失利,風電政策面臨極大變數,加上躉購電價下修等因素,影響後續出現「新縣長王惠美讓風電卡關」的新聞。

最後廠商在情急之下,向政府高喊「不排除撤資」,規劃三年的離岸風電很可能就此胎死腹中……。

這一連串事件,民眾看了一頭霧水,特別是彰化人,可能都還搞不懂前縣長的風電是什麼,彷彿又是一場「海市蜃樓」的投資計畫。現在加上「躉購費率下修」及「擁核公投過關」,綠電又可能出現變數,中央與新的縣府互相指責推諉,民眾看完新聞,疑惑可能就越來越多了:

綠能到底能不能取代核能?究竟什麼是離岸風電?為什麼出現在彰化海邊?離岸風電的優缺點是什麼?現況又是如何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故事就要話說從頭:

前幾年因為日本 311 大地震,台灣反核的聲浪也越來越大,最後前總統馬英九宣佈核四封存。繼任的民進黨政府,提出了「2025 非核家園」的政策。

簡單說,核一、核二、核三會陸續到達退休年限,最後一個機組是 2025 年,如果政府順利讓這三座核電廠繼續退休,也把核四確實關起來,台灣實質上就不會有任何的核能發電,也就達到非核家園的目的(註1)

但是沒有了核電,剩下的電力會不會不夠?要用什麼來取代呢?目前台灣最大的電力來源是「火力發電」,火力又可分成燃燒煤炭跟燃燒天然氣兩種,燃燒煤炭是最簡單也相對便宜的發電方式,但缺點是會產生大量空污;燃燒天然氣比較貴,天然氣儲存量也比較少,但相對乾淨一點。

所以政府希望在 2025 年以前,提高燃氣發電的比例,把佔總發電量的 32% 提高到 50% ——才會導致之前桃園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藻礁保育的環境衝突問題,但那是另外一個很長的故事了,在這裡先不談。

經濟部能源局對於2025年能源轉型的圖解說明。

2025 年也預計要大幅提高綠能發電的部分,要讓再生能源從 5% 提升到 20%。目前再生能源以太陽能與風力為主,太陽光電正在穩定成長中,而台灣陸上的風力發電卻面臨許多問題:西部平原風力最強勁的時候是冬天,但用電高峰卻是夏天;加上人口稠密,設置風機會影響居民生活,所以陸上風機很難發展起來。

陸上風機遇到困難,那如果把風機放到海面上呢?

台灣海峽是全球最優良的風場之一,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 4C Offshore 統計,全球 20 處優良風場裡,台灣就佔了 16 處,平均風速更可說是舉世之冠。

而且海上風力發電,在夏天的時候,最低的六月預估仍有 15% 的容量因數,也就是會有 15% 的時間發電量可以達到滿載。然後過了九月之後,風機就可以充分吸收台灣海峽吹拂的強勁季風,帶來滿滿的電力。

夏天日照時間長,太陽能發電效率可以達到最大;冬天季風來時,就能用風力發電來替代,也剛好能讓冬日的火力發電降載,減少空污問題。

話雖如此,把風機插到台灣海峽,還要克服颱風與地震等等技術問題,還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挑戰。

就這個時候,全球發展風力發電技術最先進的歐洲企業,開始注意到台灣正要發展綠能發電。

彰化縣政府有天突然就接到「丹麥沃旭能源公司」的電話(沃旭,Ørsted,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廠商),說是要投資彰化的離岸風電。

一開始彰化縣府還不太相信,確認之下,才發現原來彰化海岸有這麼高的發電潛力,世界各國的企業都搶著要投資進駐。魏明谷彷彿挖到綠金,很快地決定將離岸風電當成他的施政主軸。

直到現在,有丹麥的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建設基礎基金(CiP,同時也大量投資美國東岸的離岸風電)、海龍團隊(新加坡的玉山能源與加拿大北陸能源 NPI、台船等企業組成的團隊),還有台灣本地的中鋼等等,都踴躍加入這場風能開發的戰局。

但風力發電初期興建的資金大約要 6000 億,開發的資金從哪裡來?

目前台灣的方式是,由廠商自行出資建造,未來成功發電之後,由台電向廠商購買電力,就叫做「躉購電價」(躉ㄉㄨㄣˇ,音盹,大量購買的意思),是參考德國綠能發展的模式。2018 年以前,離岸風機1度電預計向廠商收購 5.8 元,一次簽約 20 年,等於是政府以「保價收購」綠電,取代企業補助的意思。

由於投資的廠商大多是外國企業,為了讓產業鍊可以留在台灣,彰化縣及中央政府,也向沃旭能源等公司提出「本土化」的要求。就是沃旭等公司,必須要用台灣的營造廠商、培訓台灣本地的技術人才,優先聘用台灣的員工,以及公司要設籍彰化、繳稅給縣府等等措施。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是一來風電有環保上的隱憂,環保團體認為海上風機會影響白海豚的生態,漁民也擔憂風機會帶來漁獲上的損失。這些問題,都有待政府與廠商溝通並改進。

再來,躉購費率 1 度 5.8 元,加上投資的大多是外資,引發「圖利財團」等等質疑,監察院更在 2017 年發文糾正。雖然經濟部澄清 (link is external),5.8 元價格是包含「外資技術轉移給本土企業」等等看不見的費用,用成本公式計算並不公平,但能源局重新評估了躉購電價之後,預告 2019 年,將躉購價格調降為 1 度 5.1 元,下降 12%。而且如果該年發電超過 3600 小時,多餘的電量就要可用台電的迴避成本購買(就是台電自行發電的成本)。

由於躉購價格一簽約就是二十年,所以在下降 12% 的情形下,離岸風電的總收入就減少超過 1000 億元,中鋼、沃旭、CIP 與海龍團隊等四間廠商紛紛表示難以承受,希望維持 5.8 元的電價。

他們大部分的環評、營造程序已經過關,只剩下彰化縣政府這一關,希望趕在 2018 年年底之前完成簽約,就可以剛好保持住 5.8 元的電價。

但沒想到新上任的王惠美縣長,對於離岸風機仍有疑慮,便消極擱置投資企業的公文。

四大業者心急如焚,在 2018 年 12 月 31 日發出聯合聲明,強調收益都是建置風機的基本費用之外,也會相對帶動本土經濟,創造 4 萬個直接與間接的就業機會,並帶來總數高達 1000 億的稅收,彰化縣政府將會變成最大的獲益者。

最終,業者的呼籲沒有效果,業者於年底送進縣府的「複審同意函」,仍舊沒有下文。過了期限後,目前所有業者都必須用 5.1 元的電價來計算。在這樣的結果下,沃旭表示非常遺憾,必須暫時停止投資計畫,海龍團隊也表示「Sorry」,無法繼續承擔這樣政治風險,決意暫停開發。

目前經濟部長沈榮津不斷找各方關係人討論,希望能留下這些廠商,繼續推動離岸風電。但在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各方反應並不熱烈,離岸風電的命運究竟會如何?

總金額高達 6000 億,總發電量高達 2.1GW 的彰化「風光大縣」是否就此夢碎?

魏明谷留下來的風機備忘錄,是否能在王惠美手上實現?

彰化縣民或許應該更積極參與相關的公共討論,別讓這樣重大的議題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或者只把綠能當成營養午餐的補貼經費而已。

推動綠色能源,是台灣、也是全人類能源轉型的百年大計,全球核能的投資率,已逐漸下滑,綠能明確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趨勢(參考綠盟所譯介之《2018 世界核能產業報告》)。

台灣是否能堅定走完非核家園的崎嶇之路,就有賴政府的判斷,以及全民共同的選擇智慧了。

圖片來源:中央社

  • (註1)2018 年公投之後,為尊重第 16 案公投的結果,行政院已經取消了 2025 非核家園政策,但實際上能源轉型的工作仍繼續推動中。

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半線想想】彰化海上風機還轉得動嗎?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