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中正紀念堂如何處理?不單是轉型而要改寫價值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報導)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今(12 日)舉行「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台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活動的第二場講座,主題為「解讀威權密碼:『中正紀念堂』的前世今生」。本場講座由促轉會委員彭仁郁主持,邀請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君愷,以及都市政策研究者張維修先生擔任主講人,分別從歷史與空間的角度,全方位解讀「中正紀念堂」的空間發展與歷史脈絡,並且展望該建築未來面對轉型正義的諸多可能性。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潘木枝醫師之子。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曾策展「白色恐怖不義遺址」展覽的都市政策研究者張維修講解,中正紀念堂所在地的空間歷史就如同千層蛋糕一樣,層層疊疊。從清朝的南門城外到日治時期軍事營區 ,鎮壓霧社事件的山砲部隊即是從這裡出發,戰後國府則安置陸軍總部於此。因此這個空間一直是排除在居民生活之外的威權領地。如今,經由市民、觀光客、抗爭者的使用,表面上成為多重意義競逐的空間,但是建築物卻仍充滿各式象徵符號,從入口的牌樓、周邊綿延的迴廊、到堂體的設計構想,乃至於使用的功能內容與管理模式,都呈現出威權時代各種明說和暗喻的政治語言。

他透過史料解密,當初中正紀念堂的設計圖決選分兩派,一派是懷舊大中國路線,一派則是現代主義,後來俞國華交由蔣宋美齡裁示,蔣宋美齡也沒有看,只說:「就選中國式的好了。」因此,中國式的中正紀念堂因而誕生。

白色恐怖不義遺址策展人、都市政策研究者張維修。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張維修認為,中正紀念堂的威權象徵是一套社會過程,透過選址、命名、設計決策、量體規模、空間文化形式、紀念儀式、國家宣傳、日常經營等所建構完成。然而,要如何面對轉型正義,張維修說,每個人來中正紀念堂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情緒跟感覺,他相信那都是非常真實的,有人常常利用這個空間打太極拳、慢跑、跳街舞等,更不用説多次的社會運動改寫了這個地方的歷史記憶跟意義,不過,即使它的意義已經逐漸翻轉跟改變,他仍覺得速度還不夠快,範圍也還不夠大,才會造成大家有一種急迫感。

張維修提到,支持中正紀念堂存在的背後因素非常複雜,也許是當年的得利者、支持者、受益者,但就都市空間規劃而言,這裡有另一層意義,如果你去看台北市的環境,會發現我們沒有太多開放空間,但這裡卻是難得的場域,加上這幾年,過去威權時期的管理和規定已經不見了,像是以前坐在草地上會被驅趕、降旗時沒有立正會被糾正,現在連周邊的迴廊都成為外籍移工的休憩場所,是很重要的聚會空間,這種使用意涵不可否認,它確實符合某些人的需要,這些多重原因也是造成它面對轉型的困難。

探討中正紀念堂未來如何轉型的時刻,張維修說,除了需要更全面地翻開層層的歷史堆積,以重新確認方向,更要認清蔣介石在歷史的定位。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君愷則透露,自己原本並不是那麼喜歡這個地方,畢竟起初那種「可怕」的氛圍依舊環繞,他依自己不同階段的生命經驗談中正紀念堂的歷史。他說,從讀國小時,經歷蔣介石過世和參與移靈的經驗,開始逐漸了解過去未曾聽聞的台灣史,也由於家住附近,眼見建築物從無到有的過程。隨著年紀漸長,發現兒時玩伴的父親與自己的舅舅同是政治犯,而母親的親友,當年住在今日中正紀念堂地界中的宿舍區,即是二二八受難者林茂生的遺族,凡此種種,都促使他進一步反思整個黨國體制,並瞭解到過去為台灣民主奮鬥人士的居住地,就是現在的自由廣場,感到非常的諷刺。

他坦言,一直到野百合學運後才開始愛來這個地方。陳君愷回憶,從那之後,中正紀念堂已經變得不像 30 年前那麼肅殺,因為這個空間被人民的力量「解放」過太多次,像這次他策展「威權與民主的對撞」,從野百合學運之後,有太多民主化的種種在這裡上演,若是草率地拆掉這個威權象徵,當然可以很容易就把這個威權象徵給遺忘,但同時也可能遺忘了台灣民主化的重要過程,因為,是我們用民主化改寫了這個地方的歷史。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君愷。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陳君愷提到,「威權象徵」在這個場域是無所不在的,那麼,「去除威權」要從什麼角度著手就很重要,我們首要必須先確認「事實是什麼」,理解事實跟事實之間有某種因果關係,我們再深入解釋。不然,如果只是單純要去除威權,就是全部拆掉,因為這裏「無處不威權」。

既然我們已經改寫了它的歷史意義,去除威權象徵的方式不見得是把它拿掉,而是持續不斷地改寫它的價值,就算它仍佇立,但我們還是有很多方法讓它不那麼威權。

「我曾經聽過讓蔣介石銅像轉身,讓他面壁思過,但這比較困難;另一個比較簡單的做法,我們或許可以將那些被蔣介石屠殺的人的名牌、照片等,置在堂中內部的牆面,讓蔣介石整天看著他自己所做過的事;又或者,象徵他 89 歲的 89 層階梯,可以在每一層刻下這一年他做了什麼事,如戒嚴、槍決多少人等,這樣就不會只是單純崇奉獨裁者,我們必須讓他為自己的所做所為償付這個歷史責任。」

陳君愷也無奈表示,不然,我們只做一半會很糟糕,只改成「自由廣場」,結果大家都以為自由是蔣介石給的,而外國觀光客望文生義:「原來你們緬懷他是因為他給了你們民主自由,所以才叫自由廣場。」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TransitJan

促轉會委員彭仁郁最後總結時提及,促轉會在去年 12 月已經提出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五項原則建議,分別是:一、解除現存地景之威權性格;二、銘記從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三、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調查研究與普及公民教育;四、規劃能夠有效履行以上原則所列舉職能之機構;五、轉型與修法過程中,應有回應轉型正義工作之過渡措施。

促轉會委員彭仁郁。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同時,彭仁郁也強調,依據促轉條例規定,促轉會需規劃、推動各處理威權象徵相關事宜,未來促轉會將持續舉辦座談,或是藉由工作坊,鼓勵中學教師製作教案等方式,持續讓公民社會重視轉型正義的議題。

本次講座吸引各界關心轉型正義的民眾到場,包含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中統、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政治受難者家屬藍芸若女士等也都到場表達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看法,也有許多民眾提供對空間解嚴議題的建議。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