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五條之後,中國國台辦對總統蔡英文點名批評,代表中國對我政府的「聽言觀行」階段結束,未來中國用之於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身上的文革語彙,預料將移用於蔡總統身上。
國台辦今天在一篇「答記者問」中說:「蔡英文的言論完全暴露了其頑固堅持『兩國論』的政治本質,充分說明民進黨當局是兩岸衝突的製造者,台海和平穩定的破壞者,台灣人民利益的加害者。」
在蔡總統 2016 年就職演說發表之後,中國國台辦回以「未答完的答卷」,意即繼續等待滿意的答覆。過去2年中間,兩岸關係再不堪,中國方面從未直接點名批判。但這篇「答記者問」反是,代表中國對我政府「聽言觀行」階段的結束。
國台辦改變態度的原因,表面上看,主要針對蔡總統在今年的新年講話中通篇稱呼對岸為「中國」,自稱「台灣」,並呼籲對岸「正視台灣存在的事實」。但蔡總統如此為兩岸雙方定位,並不始自今朝,於是,值得探究者,反而是國台辦急於改變態度的內在原因。
在國台辦這篇「答記者問」的前一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五點對台政策講話,在這篇被北京定位為「新時期對台政策綱領」的講話中,習近平為「九二共識」新添了「共謀統一」的內涵。此外,習近平並為兩岸關係的未來定下「一國兩制」方案。
習五條在此一時間點出爐,既可視為習近平去年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之後,必須「有所作為」的壓力,也可視為美中貿易戰爭中,中國一方諸多可被民族主義者批評為「喪權辱國」的讓步之後,中國的民族主義需要一個「出口」。但就長期觀察,這是習近平一貫的政策態度,只是推出的時機頗有可議。
基此,國台辦的轉變態度,完全可以視為中國「新時期對台政策綱領」的一環,將執政者與非執政者區分開來、將政府與民間區分開來、將「九二共識」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區分開來,既統戰其認同者,也惡意分化其反對者。
識者皆知,中國從未承認「一中各表」,從未給予「台灣」存在、表述的空間,根據台灣部分接受「九二共識」者的認定,「九二共識」的實際操作中,「台灣」甚至只能自己說,不能在對方面前表述。
不論如何,習五點中論及的「九二共識」,意涵又有重大變化,在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台灣表述空間的「現狀」之外,在「未來性」部分,還必須「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至於統一之後的政治安排,也不勞台灣費心,習近平已經安排妥當。根據習五條,中國將探索「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與支持一個中國的台灣政黨、團體共同推進政治談判,並與台灣各政黨、各界別「代表性人士」,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在中國於國際場合中強力擠壓、於兩岸接觸中全力排除之下,作為主權國家獨立存在的「台灣」,既無存在空間,也無表述空間。長期下來,「台灣」不但失卻了國際友人的認同,甚至台灣內部的自我認同都在淪喪中。
中國批評的「兩國論」,在指涉前總統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之後,如今擴大範圍至蔡英文總統的「台灣」,而造成這些中國所謂「兩國論」者,雖說也有台灣本土勢力的呼聲要求,但中國的全方位壓迫,才是主要原因。
一方施壓「台灣」、一方批評「兩國論」,其中的矛盾扞格處,北京很清楚。但北京的政策立場更清楚,始終是「以我為主」,不必理會他人,「一國兩制」之後,必然是「兩制不能傷害一國」,香港已經是前車之鑑。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