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地球氣候和環境的科學家今年發布連串殘酷消息,使得今天在波蘭揭幕的聯合國(UN)氣候會議增添急迫氣氛。這場會議將討論如何盡可能減少引起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
2015 年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要求人類將地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的增幅降到「遠低於」攝氏 2 度以下,可能的話甚至降到攝氏 1.5 度。
以下是科學家新近發現的摘要:
今年 1 至 10 月,平均地表溫度較 1850 至 1990 年的基準高出攝氏 1 度。
長期暖化是由大氣中阻礙熱能散失的溫室氣體積聚所造成,尤其是燃燒化石燃料產生能源時釋出的二氧化碳。
自 21 世紀伊始以來,已出現 17 次創紀錄最熱年份,其中 2018 年排名史上第4熱。
去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405.5ppm(百萬分之一),是至少 300 萬年來最高點,並較工業化前水準躍增45%。上回二氧化碳濃度來到這個水準,海平面高出 10 至 20 公尺。
第 2 重要溫室氣體甲烷的濃度也遽增,歸咎於天然氣產業裂解活動興盛洩漏的氣體,和牲口增加所排放的胃脹氣。
二氧化碳汙染維持 3 年穩定後,去年增加超過 1%,達到 535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這是包含所有主要溫室氣體的測量標準。今年排放總量預計也會再度增加。
以這樣的速度,地球暖化最快在 2030 年就會超過攝氏 1.5 度的門檻。若要將暖化限制在攝氏 2 度以內,排放必須每 12 年減少 1/4;若要限制在攝氏 1.5 度內,則排放便須銳減超過 1/2。
今年夏季北極海冰雖縮減到 459 萬平方公里的低檔,仍遠高於 2012 年的歷來最低紀錄 339 萬平方公里。但長期趨勢卻是明確的:相較於 1981 至 2010 年平均值,北極海冰面積以每 10 年減少逾 13% 的速度萎縮。
因此根據氣候模式推斷,北極海可能最快在 2030 年就完全無冰。
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增強及更頻繁,有明顯關連。
研究顯示,乾旱、野火、熱浪、洪災和氣旋等極端氣候現象,自 1990 年以來發生次數翻倍。且 1980 年至今,襲擊中國、台灣、日本和朝鮮半島的颱風強度已增加 12% 到 15%。
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天然災害每年造成超過 2500 萬人陷入貧窮,以及超過 5000 億美元(約台幣 15 兆元)損失。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